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武进纵深 > 常州经开区 > 正文
余巷老街:长街故迹苔痕绿
来源: 作者: 日期:2019-07-23  报料热线:86598222

  前往余巷的路,比想象中要长。先要穿过热闹的集镇,再路过秀美的村庄,途经翠绿的田野,等到心中期待渐次沉淀,这才抵达人们记忆深处的常州东门第一巷。

  清代以前,余巷老街就已形成。老人们说,这里原有前街、中街、后街三条街,中有支巷,繁华非常。然走过漫长岁月,又历经战火,只余中街,就是如今的余巷。500多米长的老街,自然分为东街、西街两个部分,东有景华门,西有启秀门。街上,留存至今的民国、晚清建筑与现代民居混杂,几道排栅门间隔着玻璃门,苔墨旧屋顶与红瓦新屋顶交错。残缺的山墙与花窗下,成片的玉兰见叶不见花;这远离尘嚣的盛夏老街如此静谧,唯有高槐蝉噪、竹风轻动,抬眼看到牌楼上精美的蝙蝠浮雕,仿佛走进时光隧道。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培元、宝刚与玉萍都才十几岁。那时候东西街各有一道门,犹如城门般坚固厚重,夜晚关闭上闩后,余巷就成了一个封闭安全的所在。那时候长街还铺着青石板,雨天人们搭起过街棚,在棚下摆摊卖货,幼童以伞尖拄地作耍,溅起金石声。那时候从西到东数百米绵延,米行、茶馆、百货、南货、医馆、蚕室、剃头店等林林总总、热闹熙攘,逛一日都逛不足……

  百年时光,转瞬即逝。少男少女,鬓已星星。黄昏的时候,年近古稀的三人一齐走过景华门。“东街上的房子传了至少三代了,翻新了又有小辈在里头跑来跑去,还会继续住下去。”这是万玉萍有话说。“1966年我开始帮人剃头,挑着担子跑巷,一次一毛五。改革开放后就在西街开店,一直到现在,只要老客人有需要,只要我还剃得动。”这是吴宝刚的心声。“余巷走出过冯仲云、冯元桢等一众名人,也有过好些大家族,街上故居、祠堂云集。老街的故事三天三夜讲不完。”这是朱培元的记忆翻涌。

  长期致力于老街历史文化研究与建筑文物保护的冯凤,是横林中心小学的美术、德育老师。她经常带着学校的孩子到老街怀旧、调研、学习。“十年前,许多古建筑都还在,只不过有些破败。然而这些年毁坏程度更甚,许多精美的旧砖墙、雕花细节都已经消失。”冯凤说着,言语中有太多惋惜。

  “老街还会再次热闹吗?”每遇见一个远来的客人,老人们都会这样问。夕阳下最后一瞥这幽村深巷,历经半世纪风雨的老榉树下,阿嬷正在洗菜,巷子那头有孩童拍着篮球一路跑来。

余巷老街:长街故迹苔痕绿

责编: wanyifeng

相关新闻: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