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武进纵深 > 常州经开区 > 正文
两个摆渡一座桥一根扁担两桶水
来源:武进日报 作者:记者 镇晓丹 日期:2019-11-19  报料热线:86598222

  武进新闻网讯(记者 镇晓丹)人物·档案

  李振兴,1949年出生于戚农村(现丁堰街道梅港村),是老三届。1967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1978年到村委工作,先后任会计、副主任等职务,直到2009年退休。一辈子生在、长在、工作在农村,他感受着时代巨变带来的生活质变,见证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

  见证·故事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土豆烧牛肉……”李振兴说,当年这句口号喊出了所有人向往的梦想生活,“90年代我们就梦想成真了,进入21世纪,那是做梦都想不到,生活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橱柜里翻出三本布满灰尘的相册,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曾经年轻的身影,李振兴打开了话匣子……

  挑百斤蔬菜徒步数公里

  每天清早五点半左右,运河上的摆渡船就开渡了,乘客多时二三十位,少时一两位,就这么来一渡、去一渡,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随着太阳升起、日光渐盛,惠济桥上来往的村民也多了起来……在李振兴的青春记忆里,来往运河两岸的摆渡船和那座石拱桥,定格了属于那个年代的烟火气。

  “我们住在运河南岸,但所有的商铺都在运河北岸,门前几十里长的运河,就只有一座惠济桥和两条摆渡船,村民们想要去对岸买东西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四通八达。”19岁高中毕业,李振兴回到所在村民小组的蔬菜生产队务农,除了耕地、种菜,每天还要挑上一担蔬菜,送到对岸的菜场去,“队里一共100多亩地,每年产1万多斤青菜、白菜,都要靠我们这些青壮年走着挑过去。”

  每天下午三点左右,李振兴从地里收好蔬菜,和同行的哥儿几个碰个头,决定了谁送东菜场、谁送西菜场,便各自挑起扁担出发了。“西菜场离村里远,大概有七八里路,来回走一趟要一个多小时,下雨天就要更久,所以大家都是轮流去。”两筐子蔬菜超过100斤,李振兴一路上需要停下来休息两三次,每每这时,他都会羡慕地看一眼摆渡船上坐着的人,“那时是真苦,每天至少挑一趟,逢到有突击任务还远远不止,全年基本没有休息的时候。”

  到了1975年,随着卫东桥(现戚墅堰大桥)的建成,这样的情况有所改善。“村民们可以骑着三轮车运输蔬菜和其他日常用品,一次装个三五百斤,这就轻松很多了。”李振兴说,现在的戚墅堰大桥,双向四车道加上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足足30米宽,每天骑电动车经过时,都会感慨时代巨变。如今,村民们的“吐槽”已经变成了门前停车位不够,相比那时,真可谓是“幸福的烦恼”。

  从挑水喝到自来水进家门

  经历了几次搬家装修,家里的老物件已所剩无几,仅两个木制水桶还保留着。李振兴爬上存放杂物的三楼,把它们拎了下来,除了落满灰尘,桶身有两处开裂,整体都算是完整的。“喝水都靠它,用了十几年的老家伙了。”李振兴有些感慨。

  因为住在运河边,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村人喝的都是运河水。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大水缸、一根扁担、一副水桶,每天晨曦日暮去码头上挑水,来回两趟把水装满水缸后,倒入些明矾沉淀杂质,然后取上层的清水烧饭、烧水。这么一缸水,够李振兴一家四口喝上两三天。

  李振兴记得,大约在1980年,自来水通到了村里,在村头装了两个水龙头,虽然大家依旧要去挑水喝,但看到干净的水哗啦啦地从管内流出来,个个都开心极了。早上打水高峰,村民们赶到供水点,把扁担、水桶放在一旁,说说笑笑,好生热闹。“我家这个水桶不大,一担是一分半,大一点的桶要两分钱。平常洗衣、种菜,还是去河边。”李振兴说道。

  直到1987年,戚农村每一户村民的家中都接进了自来水。这个时间,李振兴记得很清楚,因为自来水一通,他立马在房屋外面造了一个卫生间,急不可待地用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从旱厕到水厕的跨越。“那时候的农村,一屎一尿都是很珍贵的肥料,村里家家户户用的是马桶和粪坑。但是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还要每天倒马桶,既不卫生又不方便。”所以,当爱人第一次提出新建卫生间的想法,李振兴便毫不犹豫地“照办”了。

  水龙头一拧,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哗哗流了出来,流进卫生间、流进厨房、流进院落,流进了百姓的心里。李振兴说,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有自来水是理所应当,但对于他们而言,小小的自来水就是大大的幸福感。

  全村第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年轻时,李振兴常被朋友调侃是个“时髦人”,因为他总是赶在村里其他人前头,给家里添置新鲜物件,其中大多是生活电器,价格还都不低。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买了240元的单缸洗衣机、900元的小容量冰箱、420元的黑白电视机、260元的燃气热水器,到了90年代,又先后花了3400元和2200元,给家里安装上了固定电话、太阳能热水器,还有3000元的彩色电视,单件价格全都靠近或者超过了他全年的工资收入。

  几十年过去,还能准确地报出这许多东西的购买时间、购买价钱,记者笑称他的记忆力远超年轻人。“一年工资就买一样东西,怎么能不记得呢?”李振兴说,当年,随着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一一问世,人们的生活方式一次次被革新着,无法不记忆深刻,“我们家收入很一般,但我愿意花这些钱来改善生活,享受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老相册里有一张他妻子李明和两个儿子的合影,灿烂的笑脸后面,就放着一台电视机和一台电扇。

  李振兴说,1997年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他们家是全村第一个。只因为,妻子对他说了一句“手冷”。“年轻时她在纺织厂上班,孩子小的时候又特别黏她,所以她经常要带着孩子去工作,特别辛苦,所以一般她提出来的想法都会被执行。”李振兴说,夫妻之间相互理解,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采访临了,记者在院子里给他们拍了一张合影,两人牵着手、搭着肩,笑得一脸灿烂……

两个摆渡一座桥一根扁担两桶水

责编: 庄恩慧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