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横山桥镇朝阳村,活跃着一支30余人的妇女健身队,她们不仅能歌善舞,更是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芙蓉荡湖船的传承人。据史料记载,荡湖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流行,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在横山芙蓉地区流传也有100多年的历史。
朝阳村妇女主任朱小红就是健身队一员,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她对荡湖船有着特殊的感情,她也一直活跃在舞台上,和其他人共同展示着这项非遗的魅力。上周,在朱小红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村头的一间仓库,只见这里整齐码放着大大小小十几只用竹条和布匹扎成的彩色表演船只。抚摸着这些制作精良的船只,朱小红回忆起荡湖船的点滴往事。
因水而秀、因水而盛的横山桥芙蓉,水道阡陌,赢得了“十万八千芙蓉圩”的美称。朝阳村便位于芙蓉,江南水乡,风情万种,满池荷风,是人们对这片土地独特的历史记忆,而精巧玲珑的水上村庄,也催生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舞蹈——荡湖船。解放前因条件限制,荡湖船活动开展较少。上世纪50年代后,荡湖船重又出现在芙蓉地区文艺演出节目中。为了让这项传统更好地传承下去,朝阳村村民裴琦珍在2005年发起成立了本地的荡湖船队伍,经多方集资,队伍渐渐成形,并在朝阳村及周边片区开展巡演。朱小红在当年就加入了这支队伍。
“荡湖船表演阵容壮观,4只大荡湖船和8只小荡湖船同时铺开。渔姑在大荡湖船中舞动,随着音乐,模拟水上驾舟的技巧动作,灵活发挥。船两旁有船夫手持划桨来回作划船状,船首有渔公手持芭蕉扇,船尾有渔姑挥舞着花手帕,两人模拟撑船、摇橹和划桨,并以身体带动船晃荡而行。同时,辅以问答形式的对唱。队伍中还会有大头娃娃、蚌壳精、虾兵蟹将等角色。”朱小红介绍,每逢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她们都会去表演荡湖船,各种各样鲜活的角色在舞台来回穿梭,十分热闹。
荡湖船队伍在常武地区的各大舞台上给观众们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娴熟技艺的背后,满含着演员们付出的汗与泪。“我们的队伍里都是女性,竹条做成的船只也是很有分量的,带着它们走四方步对体力有很大的要求。”朱小红说。
荡湖船队伍里,扮演艄公的是村民李玉蓉,表演幅度大,热情奔放,使篙杆需有柔有刚,动作需灵活多样;村民王惠平负责扎船制道具,精巧的手艺令大家赞叹不已;朱小红则负责队伍的组织与排练工作……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角色,只有大家配合默契,才能排好一场演出。
“一场演出需要排练十天左右方可呈现,不同的主题需要设计不同的动作和排场。”朱小红说。荡摆步、迎浪步、波浪荡步、金鲤甩尾、矮步划桨,表演者的一举一动始终呈现船的晃动感,以刻画出乡民们驾彩舟、唱山歌、庆丰收的喜悦情景。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满池荷花一直是芙蓉圩地区的盛景,朝阳村的这群非遗传承人,用一台台精彩纷呈的荡湖船表演,展现出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也承载着一段独特的“乡愁”。
十万八千芙蓉圩 荷风吹动荡湖船
责编: 蒋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