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新闻网讯(记者 谢书韵)深冬时节,音书寂寥。有人选择在这个时节外出旅游,不少新市民也都踏上了回乡的旅程。而戚墅堰的这个地方却分外热闹,只要天好,老人们纷纷出来晒太阳,猫也趴在老旧的屋檐上,处处飘散着蒸腾的热气,以及孩子们的欢笑声。腊月里,年味一天比一天足。
一大早,陈翠云开始揉面、准备馅料。沿着京杭大运河,分布着这样一个狭长的工房区,铁路线北面的是北区,南面是南区。陈翠云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几年,她的大部分邻居也都如是。
从老厂区到新厂区,从旧工房到新社区,演绎的是一段长达百年的工业峥嵘与烟火往事。因戚墅堰地处京(宁)沪铁路中段、大运河穿城而过,水陆交通便利,且有戚墅堰发电厂供电,1936年的战火中,吴淞机厂搬迁至戚墅堰。为方便生产生活,戚机厂于60年代起开始兴建工房区。在那个年代,在戚机厂工作,分到一间房子,是光荣而又幸福的事情;又有多少70、80后出生在这里,和小伙伴们在工厂间、铁路边追逐玩耍,度过难忘的童年时光。
“我和老伴都是戚机厂的退休员工。现在孩子们都搬到城里去了,只有我们老两口还留在这,舍不得老工房,也舍不得老邻居。”陈翠云说。当旧荣光散去,新生活还在继续。时近午后,陈翠云来到楼下的龙海商店旁的“公用厨房”,开始做刀切面。揉面、擀面、切成面条,一气呵成。
龙海商店在这一带少说也开了二三十年了。像这样的小店,在老城区很是常见。一间暗窄的屋子,好在玻璃门面透进光线来;顶上还挂着吊扇,卖杂货也做些小吃。每周,陈翠云或是另外几位主妇都会轮流到这来,大家一起做些拿手的吃食,煮好之后,街坊邻居都可免费来吃。
老家在金坛的陈翠云擅长做面食,还有人包本地特色菜肉大馄饨,或者炒几道小炒做浇头……春节将至,众邻居当然要约着一起蒸馒头。爱吃咸的调一些萝卜丝肉馅,爱吃甜的就去拌豆沙。“红豆沙要拌猪油才香。”来戚墅堰走亲戚的胡美娟说。你出十斤面粉,我置办两种馅料,杂货兼小吃店提供蒸笼等厨具。热气腾腾的馒头出锅后要赶紧点红,以此来区分甜咸。“馒头拿回去,过年期间都好吃的。”陈翠云笑着说,手下不停,将馒头分发给众人。
工房区蒸馒头的光景,今年如此,去年如此,三十年前也如此。快过年了,戚机厂要放年假,拎着一条鱼、一刀肉,从工农桥上走过,穿行在工房区的街巷中。身畔的花坛里美人蕉春天还会再开花,楼房的窗户外面晾晒着小孩儿的衣裤,近处的自行车铃声迎合着远处的火车呼啸而过,工房区里有欢愉笑声也有争吵泪水,到处都是喧嚷,到处都是人世间。过年了,来工房区走走吧,邂逅人情的温暖与岁月的遗存,邂逅烟火气里最真实的年味。
来工房区,烟火气中觅情味
责编: 庄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