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战役打响,许许多多的经开人化身人民健康与安全的“守护神”,奔忙在一线的“经开身影”,令人肃然起敬。
换上白大褂,医务工作者来到病患身边,用一颗仁心帮他们抵御恐慌;穿上警服,警察穿梭在街巷与公路,充当阻挡病毒传播的顽强“盾牌”……
发热门诊医务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尽量不上厕所
□ 孟进军 记者 范玉贤
1月29日早晨,横山桥镇卫生院,空气中散发着消毒药水的味道。
走进崭新的综合大楼,一楼门诊大厅张贴着醒目的告示:“就诊患者,首先到预检分诊处测量体温,分诊后再挂号就诊。”一早上,医务人员忙着为患者测量体温,导医分诊。
卫生院办公室副主任唐玉娟告诉记者,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卫生院及时开设预检分诊,分诊后再挂号,作为防疫措施的“第一道关口”,将体温异常的、有呼吸道症状的、有湖北等地疫区接触史的人筛查出来。
卫生院东门一楼是发热门诊。8点,医生宋建熹全副武装,踏上岗位,他要连续在这个岗位上战斗12小时。作为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发热门诊配备了3名医生,轮流值班,确保24小时不间断。
“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分诊后的病人做进一步筛查,判断发热的患者是居家隔离、医学观察隔离还是需要转院治疗。”12个小时内,宋建熹做好发热病人病史的采集,严守住每个环节,不让任何一个疑似的病人流失。“一天下来,要接触30~50个病人。”
“12个小时内,不能吃、不能喝、尽量不上厕所。”宋建熹告诉记者,防护装备穿脱太过麻烦,加上春节期间防护用品不能到位,而且一上厕所,整套防护服就报废了。为减少防护用品的消耗,工作期间,只能尽量不上厕所。
1月27日晚8点到第二天早晨8点,是宋建熹的第一个夜班。“到了凌晨3点,我就坐立不安,憋尿实在太辛苦。”有了经验之后,他们向医院食堂提出,尽量准备干一些的伙食。
等到值班结束,他浑身是汗,嘴唇已经干裂,脸上留下了口罩的勒痕印记。“防护服不透气,穿着闷热又不舒服。”因为害怕有传染给家人的风险性,3名医生都没有回家。
妇产科主任李晓英也是发热门诊的医生之一,在疫情发生后主动请缨,到最危险的发热门诊值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李晓英的丈夫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但同为医务人员的他,全力支持妻子:“没事的,你去吧。疫情当前,医院更需要你。”
同样一直留在医院的,还有医学隔离观察点的3名护士,她们需要接触高度疑似的新冠肺炎病人,比起发热门诊更辛苦、工作量更大、危险性更高。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在战斗的还有全体医院职工:副院长苏小芬在医院担任着后勤保障工作;内科病区的医生凌刚强主动提出请求到发热门诊;总值班王英一天之内走了近3万步。“在隔离点的患者和医务人员,一时半会不能出来,需要我们跑腿,传递他们需要的东西。”
“医院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还有我们的家人、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唐玉娟说,每天有家人作为坚强后盾,有朋友同事相互加油打气,有社会各界的无私捐赠。“这是一场让人难忘的战斗,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
社区网格员坚守一线把好“第一道关口”
□ 记者 蒋雯
“我虽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第一时间奔赴抗击疫情的医护战线,但我愿意这个时候,第一时间到最需要的地方去。”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戚墅堰街道花苑社区网格员李婷怡在工作日记中写道。
在这场艰辛的战“疫”中,戴着最普通的口罩,与所有的社区基层工作者一样,战斗在抗疫第一线。与别人不同的是,李婷怡还有另一个身份——孕期4个月的二胎妈妈。
李婷怡是一名90后花苑社区工作人员,入党积极分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她与“战友”们并肩战斗,一起登记信息宣传动员。家人、社区同事、居民群众纷纷劝她:你都怀孕了,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别太逞强了。面对这些善意的提醒,她除了道一声感谢之外,依然一头扎进社区疫情防控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去。
从为居民宣传各类防疫工作信息,到辟谣止谣安抚居民恐慌情绪,再到一家一户打电话联系居民,李婷怡都身体力行并将各项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她没有向社区提出过任何特殊照顾的要求,默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当问起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时,李婷怡说:“现在疫情当前,社区值班人员远远不够,我不该搞特殊,应该冲锋在一线。”
社区是控制疫情蔓延的第一道关口,社工是站好防控第一道岗的关键。李婷怡是这群人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用朴实的行动和贴心的服务,诠释着“小巷总理”的初心。
“疫情在前,警察不退”
□ 刘余霖 记者 徐培舒
沪蓉高速横山桥道口,寒风猎猎,经开区交警大队副大队长俞小平身着交警制服,戴着口罩,正带领驻守高速道口的执勤人员筛查往来车辆。他口袋里的电话不停响起,却始终无暇接听。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俞小平一直坚守在一线,带领经开交警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连日来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无暇接受记者的采访。
“俞小平不仅要负责整个交警大队防控疫情的指挥工作,自己还冲在一线参与车辆筛查工作,在横林道口、横山桥道口、交警大队几个地方来回跑,忙起来连饭都来不及吃。”经开区交警大队事故中队副中队长姜立说道。
记者了解到,经开交警分别在312国道横林道口、沪蓉高速横山桥道口设置两处留验点,检查进入常州城区的过往车辆。两处道口每天共有3班人员轮流值守,每班值守8小时左右。每个班次共包含6名工作人员,其中交警2名、医务人员2名、交管员2名。交警除了要保证全天24小时对进入常州的车辆进行检查以外,还要配合卫生防疫人员做好驾乘人员的体温测量、检疫登记工作。随着部分群众陆续踏上春节返程之旅,横山桥道口、横林道口执勤人员的工作量又增加了许多。
“疫情在前,警察不退,要尽全力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这是俞小平再三说的话。他冲锋在前的身影、无比坚定的声音也给交警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彰显着一位老交警人在危难时刻的果敢与担当。
有一种感动,叫“我不给爸爸妈妈添乱”
□ 赵艳 记者 朱梦琪
“今天,是大年初六,我独自在家。今年,我的爸爸妈妈奋斗在抗疫一线;而我,应该懂事地照顾好自己,不给爸爸妈妈添乱……”
这是11岁的小学生王玺铭的“每天一记”。王玺铭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的父亲王虎是横林派出所刑侦副所长,母亲朱芸华是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区的护士。自疫情暴发以来,由于他的父母都坚守岗位,王玺铭经常独自留守在家。王玺铭用他的眼、他的笔记录了平凡家庭的抗疫故事。
王虎人如其名,有着虎一样的冲劲。“除夕夜本就轮到我值班,却未曾想遇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个年过得有些不一样。”王虎告诉记者,连日来,他值班驻守,处理与防疫有关的警情。每天,他和同事对相关人员进行检查、测量体温,并做好备案登记记录。因在一线排查,自除夕以来,王虎基本都在派出所没有回过家。
1月26日,横林派出所接报一起与疫情人员密切接触的警情,涉疫人员李某从四川来常,妻子在老家已被确诊为阳性。“接到警情后,我们立即出警,根据监控找到李某,并说明情况,将他隔离在宿舍。”王虎说。随后,他们便开始排查与其有接触的人员。根据监控,他们对李某去过的超市,坐过的出租车、公交车开展细致排查,并对接触人员进行隔离。为确保不漏一人,他们在锁定基本区域后,对小区10多栋楼进行挨家挨户排查。1月30日,省卫健委发布了常州市第1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正是李某。了解到通报确诊的信息后,王虎走街串巷做人员排查的脚步更急促了。
在疫情防控战打响后,朱芸华主动请缨到负压病房(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病房)工作。“院方考虑到我丈夫已在一线,没有让我调岗,但允许我提前到岗,替调岗人员上班。”
每天早上5点,朱芸华起床给儿子王玺铭做好早餐与午餐,7点半前到岗上班;中午她会抽空与儿子视频,确认儿子一个人在家是否安全;晚上6点回到家,她会再联系一下丈夫,互相道个平安。
春节,是团聚的节日。王虎老家在山东,他已经有3年没有回去看看父母亲了。春节前,他本来请好了假想带着妻儿一起回老家。面对疫情,夫妻俩都选择留在常州,留在一线,共抗疫情。
“高铁医生”守护出行安全
□ 束婧雅 记者 诸丽琴
和往年一样,这个春节,一个来自中车戚墅堰所的售后服务团队服务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17个动车段。疫情下,这批“高铁医生”坚守岗位,守护着出行安全。
身处“疫情”中心,武汉动车段驻点服务人员李兴虎内心难免忐忑。“21日想去买口罩的时候,跑了几家药店都没了。23日听到封城的消息,开始紧张。幸好公司第一时间给我们送了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物资。我要做的就是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认真完成产品售后的响应工作。”
售后服务班组长朱海波介绍,春节期间,随着全国各个动车段开行的车次减少,常规工作量随之降低,班组成员多是在住处自我隔离。“出现疑似故障时,大家会骑着电瓶车在15分钟内赶到动车段,洗手消毒,换上专业的防护服、护目镜及口罩,迅速进行排查,确保列车平安运营。”
虽然今年不在一线,但他时刻牵挂着前方的“战友”们。“检修的时候,口罩、护目镜、防护服都要穿戴好啊!”“今天兄弟们身体状况怎么样?量体温了吗?”“这是最新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对策,兄弟们注意查阅,照顾好自己,有事就说。”……微信群里,这样的叮咛每天不断。
“去年,我守护的是万家团圆,今年更多的,是一条生命通道!”1997年出生的王苏洋是售后服务班组最小的成员,这是他第二年参加春运包保服务。在北京南动车所驻点的李涛说:“高铁开辟了医务人员、医疗物资的快速运输通道。和疫情赛跑,和生命赛跑,我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环卫工人 做好消毒杀菌工作
□ 曹志军 记者 徐培舒
冬日清晨,经开区丁堰垃圾中转站和往常一样忙碌地运转着。见到环卫工人牟伦文时,他正帮助驾驶垃圾车的工作人员一起将垃圾从车上卸下,放入垃圾压缩机器。牟伦文戴着口罩,穿着厚厚的工作服,脚上穿的雨靴沾着泥点,他告诉记者,除了操作机器压缩垃圾,他还负责垃圾中转站的地面清理和消毒杀菌工作。
1997年,牟伦文来到常州,从此在这里安家,当了二十几年环卫工人。他所在的丁堰垃圾中转站主要负责附近街道、社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用机器将垃圾压缩完毕后,这些生活垃圾会被统一运送至光大环保等垃圾处理企业进行后续处理。据统计,每天大约有170余车垃圾会被送到中转站,牟师傅和他的同事们每天早上四点就开始工作了。
这个春节,牟伦文尤为忙碌。“垃圾中转站本就是容易滋生细菌的地方,为了防控疫情,消毒杀菌的工作量增大了许多。”牟伦文说。疫情暴发以来,每一辆进出中转站的车辆车身内外都要喷洒足量的消毒药水才能放行,整个中转站会在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对站内所有区域进行消毒杀菌,进出中转站的全体人员随时需要佩戴口罩,违者不能进出。
谈话间,牟伦文背着消毒液走进中转站的垃圾房进行消毒工作。为了把消毒做到位,牟伦文每天下班时间都比往常要更晚一些。记者了解到,牟伦文的妻子也是环卫工人,负责清扫街道。在全民打响疫情阻击战的时刻,为了避免交叉感染,多数市民都闭门不出,这对环卫工夫妻坚守岗位,他们虽与“垃圾”打着交道,却是最称职的“城市美容师”。
常州移动维护管理员 全力保障通信“生命线”
□ 记者 镇晓丹
1月31日一早,常州移动经开区营销中心支撑中心的维护管理员沈大吉便开始沿线巡检,查看光缆线路上是否还有施工队施工、架空线路是否完好,然后去到位于新东方现代物流园的节点机房查看设备。“我们支撑中心一共8个人,每天有人值班,务必保证通信畅通。”他说,疫情当前,自己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保障好通信服务。
沈大吉老家泰州,2009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移动工作,从事故障维护岗位工作是近两年的事。新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沈大吉和支撑中心的同事们轮流值班,但凡接到市公司监控中心的调度,便要立刻前往排除和解决故障,3小时内必须处理完毕。“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工程还没有复工,因此故障率不高。”
疫情防控期间,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每天展开大量的沟通协作工作,视频会议、电话会议成为重要的远程沟通方式。为此,移动方面在第一时间协助经开区管委会紧急搭建起疾控指挥视频会议系统,开放远程视讯软件,打通通信“生命线”,满足远程医疗指挥需求。
疫情下,最美丽的坚守
责编: 蒋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