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 > 常州经开区 > 潞城街道 > 正文
别开生面的“面麺喜”
来源: 作者: 日期:2024-10-22  报料热线:86598222

  一碗面,是中国老百姓饮食观最好的表达方式,从制面工艺到烹调习惯,从煮面火候到味道,方寸间浓缩着中国老百姓熟悉的味道。

  龙年春节,常州经开区潞城街道的吴女士对笔者说,潞城“面麺喜”面馆的面真是好吃,吃了还想吃。笔者被她讲得垂涎欲滴。于是,抽时间赴“面麺喜”面馆进行品尝,果真如此,名不虚传。

  “面麺喜”面馆位于潞城花苑南侧。笔者步入面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麺喜”牌匾。“为了提一个好听的店名,我们父子俩动了不少脑筋,后来,特别邀请了著名书法家、篆刻家王日曦先生为面馆命名并题写牌匾。”“面麺喜”面馆老板潘林峰笑着说。“面”指人的脸,“麺”则是指面条,“喜”则意味着欢喜、快乐。“面麺喜”这个店名饱含着面馆对于每一位食客最诚挚的祝愿: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样子,希望吃到这碗面的你,都能有一个温馨而快乐的好心情!

  传统的汤面靠的是荤油、荤浇,但也有面馆独辟蹊径用素油。“面麺喜”就是一家与众不同的面馆。“大多数面馆的面汤底都是选用常见的猪骨汤或鸡汤,而我们面馆是用的老鸭汤,这种汤汁澄清香醇,滋味鲜美。”潘林峰对笔者说。为了精益求精,使面汤更加鲜美,面汤内的素油则是用10多种蔬菜熬制4小时多秘制而成。因此,潘林峰的父亲每天凌晨3时就要起来熬制。煮面亦是个技术活,面馆的阿姨熟练地舞弄着锅中翻滚的面条,掌握火候的同时,在最准确的时刻将面条捞出,放入青边白瓷碗内,再撒上一些翠绿的葱花或香菜,制成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品,给食客带来视觉与美味的双重享受。

  一碗简单素净的面条,配上五花八门的浇头。面馆的浇头都是老常州风味,香肠、肉圆、排骨……没有添加过多的调料,就像家里的味道,萦绕在唇齿之间。

  除了面条,“面麺喜”的咸饭亦是一绝。青菜、咸肉、米饭三者完美融合一起,一勺熟猪油是点睛之笔,尝一口,猪油的香味在口中弥漫,这就是童年的味道。

  潘林峰40岁开外,国字脸,土生土长的潞城当地人。据说他爷爷一辈的人均是参加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英雄、民族脊梁。“我作为红色革命的后代,在生活上没有老一辈人那么艰辛。但我生长在新时代,一定要继承老一辈的革命遗志,在创业创新的路上作出业绩,为当地的老百姓做点实事好事,营造舌尖上的口福。”潘林峰说。

  从面馆位置的选择,到各种证件手续的办理,再到店堂装潢,面馆的一点一滴都凝聚着潘林峰的辛苦和汗水。但他说最关键的,是学到市面上最能吸引食客的制面手艺和烹调技术。

  “悦和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常州东门一带有名的老牌面馆(现在杨柳巷)。如今上了点年纪的人回味一下“悦和馆”的味道,仍是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因此,常州有许多面馆老板想学到“悦和馆”老板的制面秘术,甚至一些人愿意花18万元买断该秘术,可是该老板始终不愿对外传授。2021年春,经人牵线搭桥,潘林峰认识了“悦和馆”老板,决心拜其为师。看潘林峰如此诚意,如此好学,该老板终于愿将自己积累的数十年制面工艺秘术传授于他,并且,每个月他还亲自来“面麺喜”与潘林峰面对面地交流指导,而潘林峰虚心学习、认真实践。名师出高徒。“面麺喜”开张三年来,每天都是顾客盈门,面馆内坐满了前来吃面的回头客。今年80多岁的陈奶奶是面馆的常客,她说:“这家面馆虽然不算大,但面馆店堂整洁,菜肴干净卫生,味道就是传统的老味道,我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点一碗面或者咸饭。”

  凭借着独具匠心的制面工艺,潘林峰和他的“面麺喜”也在常武地区走红。

别开生面的“面麺喜”

责编: 孙婷婷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