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歌合唱会
在非遗纸浆画体验活动中,党员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纸浆画,细腻笔触下,党的元素巧妙呈现;在联庆村的田间地头,宣讲员用“土生土长”的方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好方针、好政策传播开来;在丁舍村丰收的果园里,助农直播间主播一边介绍桑葚、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一边与网友交流乡村发展新途径,党的创新理论在润物无声中融入网友心中……
基层宣讲是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前黄镇不断创新宣讲形式、拓宽宣讲阵地,组建“前新说”理论宣讲队,打响“前新说”理论宣讲工作品牌,让党的创新理论通俗易懂,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小团队”焕发“大能量”
“大爷大妈们,咱们的‘微党课’马上就要开始啦!”这样的场景,在前黄镇各村(社区)每个月都有好几次。这也是前黄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生动一幕。
宣讲员金文婷是“前新说”理论宣讲队的一名成员,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第四章进行了生动阐述。“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了解党的理论,挺好的。”漳湟村村民张秋良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前黄镇招募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宣讲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基层宣讲员、文艺骨干等组建“前新说”理论宣讲队,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开展针对性、分众化的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的宣讲,确保活动常讲常新。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以简单的方式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前黄镇实施“前新之声,言之有‘理’”项目,邀请村书记、年轻干部、基层宣讲员、文艺骨干、党员代表等“上讲台”,传播党的声音。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党员开展“送学上门”,确保所有党员“不缺课”“不漏学”“不掉队”,真正实现了党的理论进万家。
“小课堂”印证“大发展”
杨桥,是前黄镇最南端的一个古老村庄,因一座石拱桥南杨桥得名。抗日战争时期,杨桥是新四军太滆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太滆地委就设在杨桥南的邵家祠堂。
宣讲员庄柠告诉记者,近年来,前黄镇精心修复了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等红色遗址,盘活被闲置的红色资源,将其打造成党史课堂,传承红色基因。
“什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什么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我会,我来回答……”每年的杨桥庙会备受瞩目,该镇将理论宣讲搬到杨桥老街,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和地方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多年来,前黄镇用好辖区红色教育资源,打造沉浸式、体验式课堂,组织党员现场参观学习,推动党员在学习阵地边学边悟。用好“新前黄”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开设“理”响前黄专栏,组织党员干部参加“金句我来讲”活动,以微视频、微音频、微图文等方式,为理论宣讲开辟新途径。
“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文化自信自强的信心和底气,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古色古香的杨桥新书场里,“前新说”理论宣讲员杜心怡正在围绕文化自信展开宣讲,引发观众共鸣。
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针对不同受众人群,前黄镇不断拓展宣讲阵地,以杨桥新书场、稻田观景园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作为宣讲主阵地,同时开拓村委广场、农家书屋、文体公园等室内室外宣讲“微阵地”,不定期开展理论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引向深入。
上周,一场红歌合唱会在寨桥文体广场举行,来自当地的文艺爱好者、小学生、退休工人、附近居民等近500人一同高歌,表达对党和祖国的热爱与自豪。居民孙建国感叹,“我有40多年的党龄,在这里歌唱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心潮澎湃。”
这场活动的承办者——前黄雅韵艺术团,作为多年来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还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编排出了锡剧新说唱《中国式现代化》、小品《我们这代人不会浪费》等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节目,进社区、进村组、进企业,向群众近距离、面对面地传递党的好声音。
田间地头、文明实践中心……一场场富有深度和温度的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千年水乡落地生根;一次次深入透彻、鲜活生动的解读,如春雨滋润心田,满足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时代需要。下阶段,前黄镇将不断创新宣讲方式,进一步壮大基层宣讲队伍,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前黄镇:理论宣讲“声”入人心
责编: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