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处在重度雾霾中已经多日,关于雾霾的新老段子都是“带泪的笑”。北京人杨毅写了一篇《我们北京的孩子》催人泪下——一个侃球的也能把雾霾写得如此之好,感受不深刻写不出来啊!
其实,江南也没好到哪里去,就在这个夜晚,空气中弥漫着让人生疑的味道,眼前也是朦胧梦幻一般,路灯都是朱自清笔下“渴睡人的眼”。
去过两次首都。
第一次是几年前的夏天,高铁的便利,让课本上的首都半天就到了眼前。第一站就是天安门广场,拍了到此一游的照片,雾蒙蒙的天,一群人的背后依然是更大更多的人群。第二站是天坛公园,本想去的是史铁生笔下的地坛,但导游说天坛比地坛更大更有味道。雨后的天坛,清新空旷,国槐细碎的小朵黄花落了厚厚的一层,香气弥漫了整个园子。那是第一次去北京给我留下的最欢愉的场景。
第二次去北京,是今年,路过天安门,和几年前一样广场上依然人潮汹涌,自然没有去拍照的兴致。傍晚去了景山公园,从高处俯瞰故宫全景,朦胧中气势的确宏大,但是空气质量相当差。感慨如果能有“阅兵蓝”,拍出的照片肯定色彩绚丽。去看仅存的胡同,自然是人头攒动,人们摩肩接踵,吃点小吃逛逛特色小店,感觉各地的复古小街没啥两样。
总觉得,没有游览到真正的北京。有时,一见不如百闻。
整理书柜,翻出北岛旧作《城门开》,书的封底上印着一段话:“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这是去国13年后的北岛,回到了再也认不出来的北京,在故乡变成异乡人的感受促使他写下了这本书。
小半天的时间跟着北岛走进他的北京,过去的北京。北岛写道:“在无风的日子,云影停在操场上空,一动不动。”曾经的北京空气中弥漫着“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我们有多久不敢张大嘴巴闭上眼睛,贪婪地吮吸大自然的空气了?还记不记得,小时候用舌头去添透心凉的雪?
曾经的北京的冬天也是孩子们的天堂,北岛说,“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 “那个时候,北海的水结了冰,大块大块储存起来,来年夏天可以用来制作冰淇淋刨冰。”读到这里,我突然回忆起小时候村口的汽水厂,空的玻璃瓶在水池里随便冲洗两下,就到了简陋的流水线上,装满下线,进入小商店。没有安全检测,大家喝了也不生病。因为水是干净的。很多年前的夏天,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游鱼细石清晰可见;冬天,空气是清冽干净的,是可以尽情吸进肺里再呼出的,白乎乎的;秋天,天空是深蓝的;春天,是泛着泥土的清香的。
老舍在《想北平》中,给我们描写了北平再小不过的美好事物,比如牵牛花、靠山竹、草茉莉,比如青菜、白菜、扁豆、毛豆、黄瓜、菠菜等,都透着新鲜,都透着自然。老舍说:“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如今,高楼林立,北山和西山再也看不见,挡住视线的不是高楼,是雾霾。
郁达夫深情怀念北平的秋天:“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晚上小朋友背诗,背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我突然愣了一下,如今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啥也看不见。诗歌也已经找不到依据。
很多往昔,只能是故事了。1965年,北岛考上了北京四中那个让父亲另眼相待让亲戚邻居赞许有加的天堂,并且在那儿度过高中生涯;35年后,路过四中,“试图辨认,但是一点线索都没有”。如果今天来看,因为雾霾深重,可能北岛连门也摸不到了吧。
用老舍的《想北平》最后一句作结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
雾霾吞没了老舍郁达夫北岛的北京
责编: wanyi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