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管理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常州变化 > 正文
这些词,记录常州发展脉动;这些景,见证常州澎湃活力
来源:常州网 作者: 日期:2019-09-30  报料热线:86598222

  一座城市,只有发展跟国家战略相吻合,才能借势而上;

  一座城市,只有在国家发展布局中勇挑重担,才能有所担当。

  这种担当,是一座城市所有人的集合力量,共同承担起的国家使命。

  70年,仿佛刹那间。

  常州,村落成了城市,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梳理发展中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重点、新招,不难发现,每一个重大节点的精彩、亮点,都真实记录下常州发展与改革的责任担当。

  经济体制改革

  逢山开路,崇山峻岭无险阻;遇河搭桥,惊涛骇浪从容渡。70年来,在时代跳动的脉搏下,常州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招”。

  改革“风”来满眼春,不断追赶超越,常州实现了三次跨越发展。

  第一次跨越,在上世纪80年代。1982年,常州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多项改革率先试点,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经营承包制、改革分配制度、地方财政包干等12项改革。80年代中期,常州一度成为国内颇具影响的“改革城市”和“工业明星城市”,与苏州无锡一起创造出“苏南模式”。

  第二次跨越,在上世纪90年代。1992年,常州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第二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以及新一轮综合配套改革首家试点城市。当时的市计委牵头草拟下放审批权限、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等38条改革开放政策,并在全市全面推开。

  印象深刻的是,市计委牵头的“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重大改革任务,这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思想,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项目。主要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城市小康住宅建设、可持续发展工作的组织和管理3方面的试点工作。通过这项改革,建立起了对全国地方城市有示范意义的实施地方21世纪议程模式。

  第三次跨越,在新世纪初。面对“标兵渐行渐远,追兵渐行渐近”,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常州开始了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

  经济上,一手抓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一手抓外资企业的引进,形成了“经科教联动,产学研共赢”的模式。改革上,主要是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亮点纷呈,如横山桥镇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把横山桥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来抓,主要进行了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长江引水工程建设、农村集体股份合作制改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多项改革,打造了很好的小城镇综合改革样板。

  延伸对话

  每一轮改革,试点,其实都更新了很多观念,1986年,常州被批准为“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城市”,意在试点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当时的计委争取到了国家计委的6500万美元的世界银行贷款来搞城市基础设施,这是全国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来进行城市综合规划建设试点城市,这个项目一直持续到1991年。老的广电中心、刘国钧职教中心、亚细亚影城等都是当时的成果。

  再如,利用贷款建设的全国第二批住宅小区试点的红梅西村项目,以前的房子都是一栋一栋建的,没有配套,水电气路都是分开的,现在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后来红梅西村建设的模式被全国推广。之后的环保城市、园林城市等都是当时打下的基础。

  产城融合

  从最早国务院“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在常州推动建设西太湖科技城,成为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再到成为全省唯一的产城融合试点,常州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改革发展框架下,成功地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和价值融合。

  历经多年的努力,目前市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主要呈现三种类型。

  一是综合提升型,以溧阳和常州经开区为代表;其中,溧阳市着力构建“双心引领(即溧阳主城、天目湖)+智造三角(即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溧阳经济开发区、苏皖合作示范区社渚先导区)+绿色外圈”的全域产城融合空间布局结构,主打先进智造、休闲健康集群,探索推进中关村集聚型产城融合、天目湖-南山开敞型产城融合发现模式,上兴等重点乡镇(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常州经开区则在核心城区以八大专题园区提升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配置服务功能;

  二是专业集聚型,以常州科教城为代表,以智能院、省创新中心和省产研院专业所为主力,以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创新设计、移动互联为先导,项目孵化量质并进,以载体建设、景观改造、科学管理为重点,全面提升功能环境,以项目招引、服务绩效和双创大赛为抓手,着力完善双创生态,展现了产城融合新形象。

  三是公共服务优化型,以钟楼开发区为代表,开启了开发区“西进”与邹区镇融合发展的新征程,并积极探索“知名园区运营商+投资基金”运作模式和“科技+人才+资本+项目”的产业培育链条。

  延伸对话

  最初产城融合理念和导向的提出是针对工业园区“有产无城”的状况,随着发展,城市功能区提升、新城开发、特色镇发展、乡村振兴等都需要融入产城融合的理念。

  推进产城融合,涉及到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整合、体制机制改革等各方面,要靠一个个项目实施来支撑、一项项改革创新来保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改革

  水泥路,行道树,太阳能路灯,干净清澈的水塘,一字排开的公共设施器材,一排排整齐亮丽的楼房,美丽乡村中的这些景象,在常州各个中心镇几乎随处可见。

  打造特色中心镇,建设大美常州。常州,用一份“村美、业强、人和、民富”的答卷完美诠释出美丽村镇建设的丰富内涵。

  从2012年起,常州连续6年每年组织实施了100个以中心镇为主体的建设重点项目,各重点中心镇立足自身主导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专业园区建设,既抓重大项目招引,又抓本地企业培育,一个个美丽集镇形象凸显。

  横山桥镇全力打造集4S城、耐火材料、顺丰快递等多项目于一体的沿232省道现代物流产业平台;薛埠镇重点发展东方盐湖城、壹号农场、京东茶文化和上阮现代高效设施农业等项目;儒林镇实施旅游兴镇战略,通过建设长荡湖湿地修复、休闲度假服务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了省级旅游示范区创建;社渚镇已初步形成建材、纺织、机械、汽配等四大产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南渡镇着力发展有机硅、多元醇、氨基模塑料三大新材料主导产业;郑陆镇加快提升武澄工业园区、郑陆工业集中区和郑陆不锈钢管产业园三大园区平台建设,引领机械装备、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不断巩固提升;湟里镇实施“一镇一业千亩园区、一村一品百亩样板”工程;孟河镇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做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篇文章。

  延伸对话

  城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

  如果说中心镇建设中是城市化载体打造的升级版,那么特色小镇建设则需要内涵、理念、路径上的大胆创新,需积极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与“色”,才能真正为城市发展增添新路径、新色彩、新动力。

  2017年5月,江苏首批25家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出炉,我市石墨烯小镇、殷村职教小镇、智能传感小镇入选其中。2018年7月,江苏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正式公布,我市别桥无人机小镇、西夏墅工具智造小镇、武进瑞声科技小镇人选,数量仅次于南京,位列全省第二。

  我市入围创建名单的6家特色小镇,产业、资源、颜值皆具,其中,产业是根基。均是全市重点产业中,某一个细分领域内最有基础和优势的产业。

  令人瞩目的是,特色小镇以新兴技术带动企业走出“微笑曲线”底部,为传统制造业找到了升级之路。像石墨烯小镇新增红宇阳石墨烯发热材料项目、普利生石墨烯基3D打印材料项目等七个石墨烯项目,园区石墨烯项目数量已近140个,总产销超过25亿元,遥遥领先全国同类区域,产业特色进一步彰显。

  智能传感小镇对现有低效资源进行转型升级、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腾笼换凤,目前,依托天得智能创业、国际传感谷研究院等孵化平台已招引入驻17个智能传感相关项目。

  殷村职教小镇中国殷村青春文艺公社发起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青春文艺公社产业基金,为青年艺术人才助飞梦想,更好地扶持公社发展。

  溧阳无人机小镇吸引了10余家无人机小微企业注册成立,年底前将完成5.5亿元投资。总投资3.8亿元的常州市第一家通用机场已开建。南航无人机产业化基地整体搬迁项目即将落户。

  城市因人的聚集而形成,产业更因人的协作而趋于壮大。

  70年,沧海桑田一指间。

  70年,潮涌龙城千帆竞。

  常州,用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坚持改革开放,从苏南模式到新时代下的新苏南模式的再创,从布局到格局,常州不负每一个时代机遇,为谱写城市发展的蓝图奋斗着。

  苏南模式

  通常是指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以乡镇及县市集体经济为特征。

  常州作为传统苏南模式的主要代表,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模式,大力发展地方集体工业,重点发展乡镇企业、街办企业,大大调动了工业发展的内存积极性,创造了“常州经验”“常州道路”。

  常州的乡镇企业,是在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后,常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七五”期末的半壁江山,到“八五”的四分天下有其三,再到“九五”和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骄人业绩,沪宁沿线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繁荣景象,创造出引领全国农村工业发展的新路子——“苏南模式”。

  实行市管县体制后,常州大力发展城乡横向经济联合,乡镇企业针对市场采取缺什么就生产什么的战略,为国营企业、龙头企业配套生产,抢占了发展先机。依靠回乡技术人员和城市“星期六”工程师的技术力量,依靠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四千四万”创业精神,天南地北跑供销,兴办农村工业,组织农民离土不离乡,发展农村工业。走出了一条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集体经济为主体,以小城镇为基点的农工商相辅、城乡共同繁荣的创业发展之路。

  这种兴办乡镇企业的方式,在江南农村传播开来,开启了农村现代化的征程。2000年,常州乡镇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46.69亿元。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已有15453家,奠定了常州在苏锡常板块中的地位。

  新苏南模式

  相形于“苏南模式”,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常州,在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从创新驱动为引领,阔步走上从传统工业为主转变为二、三产业并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再次闯出了引人注目的“新苏南模式”。

  在常州打造的新苏南模式中,“创新资本”成为其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2006年,我市第一家创投机构备案。至今,我市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已发展到近350家,资本规模700亿元,有效缓和了全市种子期、初创期、中早期、成熟期各类企业在创新创业中的资金问题。

  在企业发债领域,常州同样拓展出一番新天地。

  在市发改委的直接推动下,我市在2007年发行了第一只、融资规模10亿元的企业债券。经过10多年的发展,而今我市已累计发行了27只企业债券,共募集资金380亿元。这之中,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城市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等,比如江边污水处理厂、录安洲码头等;还加速了一批棚改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了部分低收入者的住房难题,社会效益显著。

  2011年,我市成功发行了由10家优质企业参加的“11常州中小债”,募集资金5亿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7只,也是江苏省首只同时也是我国地级市首只中小债,为我市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注入了强大动力。

  发债由境内转向境外。2015年,我国企业境外发债从严格的审批制变为备案登记制后。常州敏锐捕捉到这一政策机遇,积极帮助金昇实业、黑牡丹、瑞声光电等企业成功发行境外债,对这部分企业获得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提升企业国际资本市场形象、助力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等起到了积极作用,金昇实业成功并购了德国的埃玛克机床公司。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获批境外债15只,总规模达55亿美元。

  而在债券市场品种的创新中,我市更是积极作为。

  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陆续发布了11个专项债券发行指引。市发改委积极对接政策资源,紧扣我市产业发展特点,深挖专项领域项目,探索推进项目收益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新路径。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发行3只双创孵化专项债券,总规模达43亿元。

  作为目前企业债务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重要手段,在市发改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市于2016年正式启动市场化债转股工作,主动引入了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债转股实施机构,搭建了畅通有效的债转股对接机制。目前,我市武进太湖湾旅游、长江龙城科技与工银投资债转股投资协议已经获得工商银行批准,金额达25亿元。

  重大项目

  “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见能力。”自2014年,市委、市政府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主题年活动起,伴随着“突破、深化、提进、提升”每一年不同的主题,这份理念便深深扎根于常州千万个项目招引和建设者的心里。

  速度源于力量,力量来自于坚守。全市上至领导,下至基层干部保持定力,无一不为项目发展而鼓足干劲,挂图作战、项目会战,对困难攻坚,与时间赛跑,把项目引进来、建设好。重大突破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

  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新材料、新医药领域,着力引进的一批整车、整机、终端类的重大产业项目在常州开枝散叶。

  继东风、北汽、众泰汽车、车和家、上汽大通等汽车企业先后在常州上马新项目后,新能源微型轿车、新能源大客车、新能源货运车等项目纷纷落子常州。在整车的带动引领下,一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接连落户常州。中航锂电、北大先行电池隔膜、时代新能源锂离子电池、科达利锂电池精密结构件等一批电池及新材料重大项目也接踵而来。一个从电池到电控系统、再到整车的较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项目,带动常州向工业4.0时代疾驰: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武进高新区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目前已集纳世界机器人第一品牌日本安川和常州铭赛、快克、金石、速骏电子等国内外知名机器人企业。其中,开发制造三轴和四轴自动焊接、激光锡焊、锡丝熔滴焊机器人的常州快克,产量和规模已居世界同类产品第二;常州铭赛主要从事工业机器人、家用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每年保持50%以上增速;而金石机器人,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桁架机器人制造工厂,产品主要用于机械加工自动化生产线。载重达110公斤级大载重、农用植保等领域的无人机产业项目集聚常州,发展迅猛。

  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市总投资30亿元(或3亿美元)以上的重大突破项目累计招引了70个,时代新能源动力锂电池、今创轨道交通装备、信维通信射频模组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投入运营。这些项目的引进和建设为常州种好幸福树、建好明星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产业链建设

  一个项目是一个增长点,而一个产业就是一个增长极。

  自2013年全市出台《关于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后,2017年对产业链进行优化升级,持续推进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将先前的“三车四新三智能”升级为“五新三高两智能”。新一轮十大产业链建设主要从建链、补链、强链角度出发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市产业链建设如火如荼。

  去年6月,全球首款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超豪华房车“克拉尼自行式A级房车”在常州科教城霸气亮相,此款房车是纯常州制造,由江南克拉尼设计院300多人设计研发团队花5年时间纯手工打造,所有配件均购自国内。此举刷新了全市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发展高度。

  不仅如此,在新能源领域,天合光能发布的“天合智能优配”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加速了其从领先的光伏产品供应商转型为全球智能光伏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步伐。

  近年来,我市各“链长”深入研究产业链,紧紧围绕产业链高端、关键、紧缺环节,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前1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着力推动产业链朝价值链中高端发展,并借助产业链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链生态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创新成果不断呈现:

  轨道交通领域:9月21日,我市地铁1号线通车,首列编组车辆由新誉、今创和戚研所等我市轨道龙头企业参与打造。

  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星宇车灯、光洋轴承和骠马智能装备获评中国优秀汽车零部件企业,并在“强国之基—中国优秀汽车零部件企业”颁奖典礼上分获单项先锋成就奖和精工品质突破奖。

  轨道交通领域:截至目前,新誉集团所产轨道交通牵引系统已进入21个城市的50个项目,以超过三分之一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节能环保领域:2018年,我市获国家第二批绿色工厂称号的5家企业中,天合光能、亚东科技、智临电气等3家均为产业链企业。

  新医药及生物技术领域:今年我市被民政部纳入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12个地区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入选地区;常州高新区的生命健康产业入选“十三五”首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智能制造领域:纳恩博在入选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后,又获颁“投资荷兰杰出贡献中国企业”荣誉证;遨博智能和铭赛科技在2018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论坛作为行业标杆斩获恰佩克奖。铭赛机器人入选2018中国科技机器人百强企业榜,名列第34位。快克智能装备、洛凯机电、雷利电机、恒立液压和龙城精锻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隐形冠军企业。

  智能电网领域:安靠智电成为全球唯一同时掌握电缆和气体绝缘输电线路两种地下输电技术的公司。

  平台经济

  搭建平台,丰富“双创”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创新创业与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常州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市规划了“一核两区多园”的功能布局,一大批专题园区在加速成长,如:中以创新园、中德创新园、苏澳合作园区等等。武进区获批国家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域示范基地,科教城、西太湖科技园、常州高新区、溧阳无人机、常州汇新获批省双创示范基地;常高新、武高新获批省级众创集聚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获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溧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

  ▲新型产业集群。通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多处极具代表性的新兴产业集群。如:武进高新区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已集聚安川、金石、铭赛、未来伙伴、钱環等一批工业、学习和服务机器人企业。

  西太湖的石墨烯小镇,“东方碳谷”的城市名片开始享誉全国,园区成立了全国首家石墨烯研究机构江南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集聚石墨烯企业106家,成功培育了二维碳素、第六元素、碳元科技、二维光电等一批龙头企业;常州天合光伏产业园,已形成了以天合光能、协鑫光伏为龙头,其他光伏生产企业为配套的“垂直一体化”发展链条, 拥有有则科技、聚合新材料、华美光伏等20多家光伏制造骨干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

  ▲“四新”经济及业态。积极推动以融合、耦合、整合为跨界方式的跨界产业发展,引导新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价值链再造。如:万帮集团建成了新能源车辆充电服务电商交易网络平台,是全球唯一盈利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运营商;江苏佰腾先后上线了专利巴巴等互联网业务平台,形成了基于专利大数据的创新生态服务体系。

  常州永安利用物联网技术及大数据平台推出“共享单车”,并于2017年成功上市;合全药业致力于定制生产,是国内最大的定制生产的制药企业和各大制药公司首选的委托企业;新阳科技发起运作化工电子合约交易平台,与自身业务协同发展。

这些词,记录常州发展脉动;这些景,见证常州澎湃活力

责编: 蒋彩婷

相关新闻: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