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2019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暨世界运河大会将在扬州拉开大幕。11天时间里,围绕盛会,一系列活动将在宋夹城和古运河密集展开。
城市即生活,文化即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之际,“运河长子”扬州以运河的名义邀约世界。盛会期间,包括600名世界运河城市市长和国际运河专家在内的嘉宾将在扬州看到什么?领略到什么?
答案很显然。他们不仅能直观看到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最新成果,还能切身领略到千年名城的文化魅力与文化自信。
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第一城、文化博览城……在70年来的发展征程中,扬州坚持文化为魂,围绕“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目标,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回望70年
古城扬州不断发散文化魅力与自信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2500多年来,文化是扬州最为显著的城市标识,也是名城魅力的发散之源。
扬州是国内唯一一座与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对此,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曾在扬深情地说:“运河之于城市,不是生母便是乳娘。”
2014年6月,由扬州牵头的大运河联合申遗成功,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考古及文保专家顾风说,大运河申遗成功是扬州对大运河这个伟大工程的回报。
2004年7月,国家文物局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透露拟将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得知这一信息后,扬州立即行动,梳理家底,对境内运河遗产进行科学保护。
顾风回忆,从预备申遗起,扬州先后迁移近百家企业远离运河,建设十余个防污治污项目,设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打造古运河风光带,修缮保护运河周边历史文化遗存,一系列整治措施,使大运河所蕴藏的创新气质和历史风貌凸显。
去年10月,中国·扬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举行表彰晚会。这届微电影展,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进程中“中国行动、江苏实践、扬州案例”的一次创新性探索,1837部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作品,共同讲述运河故事、发现运河之美,成功打造了国际性电影文化活动品牌。
东关街,这条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古街每年都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扬州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
“东关街现在这么火爆,正是因为这条历史街区得到了完整和科学的保护。这就是历史文化给城市旅游、城市知名度带来的直观变化。”原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其元说。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其中之一。时隔37年,90岁的杨其元回想起来,依旧是满满的自豪:“这个荣誉不是扬州‘争’来的,而是国家主动‘批’来的。”
对于许多古城来讲,城市发展与历史遗存保护似乎是一对矛盾。但扬州的执政者清醒地认识到历史文化是扬州的根与魂,1992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决策,跳出老城建新城,为古城区保护和扬州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杨其元说,在加快城市建设时,扬州通过实施“西进南下”的发展战略,跳出老城建新城,既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为城址保护创造了条件。
经过多年实践,扬州市委、市政府明确了“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名城保护总体思路,确定了老城区保护总体框架。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逐渐恢复风貌,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最有“中国味、文化味、市井味”的历史城区。
古城只是扬州文化积淀的一个方面。2500多年的厚重历史,让扬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分散城市各处的文物资源仅在点上局部反映了城市的文化底蕴,远远未达到全面呈现的效果。
2006年5月,扬州开国内先河,作出建设文化博览城的重大决策,提出用15年的时间,把扬州建设成为文化博览城。作为建设文博城的调研者和决策者之一,原扬州市委副书记洪军全程参与。从市领导岗位退下来后,洪军又以扬州市文博城建设管理利用领导小组副组长的身份致力于文博城建设至今,对扬州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如数家珍。
“十余年来,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文博城建设作为名城建设的重要目标,进一步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洪军说,一个个文博场馆,亮出了扬州隐性的文物资源,串起了分散的文化资源,用起了宝贵的精神资源,成为市民走近先人乡贤的去处、游客了解扬州历史文化的窗口、文化扬州的靓丽名片。
文博场馆展示着扬州丰厚的历史遗存,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扬州城市另一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扬州执着坚守文艺发展“出人出戏出精品”的核心规律,推动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扬剧为代表的一批传统文化艺术纷纷蜚声国际,在世界文化版图烙下了“扬州印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受新鲜的文化娱乐形态冲击,扬剧一度陷入危谷。”扬州市扬剧研究所所长李政成回忆道,2002年,被发展形势逼入绝境的扬剧“最后一搏”,举全团之力排练新编历史剧《史可法》。两年后,李政成凭借《史可法》及个人折子戏专场打动评委,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
创新,让扬剧绝处逢生,也让文艺工作者重拾信心,拉开百年扬剧复兴大幕。借着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政府买单”培养扬剧人才等春风,扬剧飞上了全面复兴的“风口”,新剧迭出,新人崭露头角,在中国戏苑声名远扬。
“其实,不仅是扬剧,扬州本土文化艺术及地方院团的发展皆是如此。”李政成说。
2018年9月5日,扬州四大国有艺术院团和扬州市文化艺术学校聚首扬州戏曲园,实现了人才培养、非遗传承、艺术展演等文化要素聚合。一年多来,各文化单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篇扬州评话《玉山子传奇》摘下中国曲艺牡丹奖;扬剧高密度赴外演出,戏曲电影《衣冠风流》在第19届世界民族电影节颁奖典礼上获颁“最佳音乐电影奖”,青年演员担纲的剧目场场火爆;扬州木偶在全国木偶皮影剧(节)目展演中摘得20个奖项,《神奇的宝盒》亮相国家大剧院一票难求;艺校培养的新一批扬剧班、木偶班学员相继毕业,为文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根植传统、守正创新,新作不断、新人辈出,既古老又有活力的扬州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就今年而言,扬州木偶亮相“金砖五国木偶剧的魔法世界”国际艺术节、巡演葡萄牙3个城市,扬剧赴美参加第19届世界民族电影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展望新时代
绘就“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实模样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扬州成为全国唯一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的地级市。
5月5日上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风光秀丽的运河三湾风景区正式奠基,彰显了扬州这座大运河第一城立志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引领全线的勃勃雄心:聚焦世界运河文化名城建设,争做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化研究、运河生态建设、运河国际交流的示范城市,在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上履行扬州使命、展现扬州担当。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总用地200亩,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由主塔(大运塔)和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将有10个基本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定位于“彰显大运河文化特色、时代特征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大运河旅游和了解沿岸美好生活的“总序厅”,成为保存大运河历史记忆、传承大运河文化的新时代经典之作。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扬州素有读书传家、读书有福的传统,千百年来,这一传统早已成为城市精神代代相传,引领扬州不断向前发展。
24小时城市书房,是扬州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生动案例。在每个24小时城市书房最醒目的位置都有这样一句话——城市书房永远明亮,我们的城市就充满希望。
2015年9月,扬州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在广陵新城红帆驿站建成开放。四年来,扬州拿出最繁华、最漂亮、人员密度最大的地方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将阅读空间嵌入城市的各个角落。
今年9月5日,又有4家城市书房通过评审,将于年底前开放,届时主城区城市书房将达36家。遍布城乡的24小时城市书房仿佛一座座“文化灯塔”,照亮了城市的未来,也成为了扬州的“精神文化高地”。
一身傲骨的朱自清,是扬州近现代史上走出的文学大家。多年来,扬州人不仅敬重先生家国天下的情怀,更循着先生的“背影”,找寻着文学的风骨与学人的精神。
设立于2010年、颁奖地永久设立在扬州的“朱自清散文奖”,已成为中国散文界的标志性奖项,也成为了扬州文脉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新名片。去年11月21日,第五届“朱自清散文奖”在扬颁奖,天下文人雅士以散文的名义会聚扬州,向先生致敬。五位获奖作家丁帆、肖复兴、孙郁、车前子、潘向黎在中国文学界拥有广泛影响力。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说,“朱自清散文奖”秉承了朱自清先生爱国敬业的文化担当,标志着当代中国散文的新进程、新高度。“朱自清散文奖”将长久举办下去,使之匹配于“古风依然在、新美更迷人”的扬州,匹配于先生那一代文豪自然绘就的现代民族良心图谱。
文博城建设的提出,让扬州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坚守并弘扬城市个性,彰显扬州的独特魅力。
截至去年底,全市完善提升、恢复和新建文博场所138处,今年还将再建16处,远超当初制定的100所文博场馆目标。随着百余文博场馆建成开放,类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了充足的展示空间。去年,文博场馆累计组织各类展览和主题活动882个,参观总人数较上年增长10.1%,达1330.88万人次。
文化是扬州最具特色的资源和底色,也是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展望未来,扬州将继续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累累硕果,绘就“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现实模样。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千年名城坚持文化为魂彰显文化自信,一系列成就见证扬州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责编: 蒋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