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天气: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专题管理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 江苏发展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锻造富民“强支点”,宿迁众志成城决战贫困奔小康
来源: 作者: 日期:2019-10-17  报料热线:86598222

  丰收在望

宿迁网讯

  (记者 高云龙)宿迁是全省贫困面最广、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2016年,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启动时,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20.1万户、63.17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188个;全省六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成子湖、西南岗、涟沭结合部三大片区在宿迁,共涉及17个乡镇、193个行政村,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宿迁始终把如期如实完成脱贫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把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底线要求,把帮助低收入人口脱贫作为底线民生,扎实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动贫困人口脱贫、经济薄弱村达标、重点贫困地区发展,决战贫困奔小康。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2018年底,宿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403元,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2.7万元,已有41.4万低收入人口、150个省定经济薄弱村顺利实现脱贫,累计脱贫率分别达65.5%和79.8%。今年1-9月份,预计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97元,同比增长29.6%,预计到年底将超过1万元;38个未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实现经营性收入27.3万元,是去年同期4.3倍,预计到年底将超过30万元。

  宿城陈集葡萄种植基地

尽锐出战,绝不拖全省后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拖全省全面小康后腿的必然要求,更是呼应人民群众期盼的必然要求,不担当不行,不冲刺不行,不落实不行。”近年来,宿迁尽锐出战,持续健全工作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奏响脱贫攻坚“大合唱”。

  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宿迁深入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每个乡镇从优秀年青公务员中选配1名扶贫专干专职扶贫,同时配备2—3名扶贫工作人员;每个涉农村居从返乡新村干中选配1名扶贫专员,主抓扶贫到村业务落实,累计配备乡镇扶贫专干等488人、村居扶贫专员1421人。

  倒逼担当作为,宿迁创新推行“述扶”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1次机关企事业单位“挂村包户”汇报会,每年底组织1次干部职工扶贫实绩述职评议会,将扶贫工作实绩作为干部提拔使用重要依据,列入任前公示范围,已累计对15批次344名拟提拔使用的市管干部进行了扶贫实绩认定。

  此外,宿迁还制定出台《宿迁市脱贫攻坚容错纠错清单(试行)》,明确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容错纠错、减责免责的10类具体情况,旗帜鲜明支持保护扶贫干部恪尽职守、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始终与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为推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宿迁全面建成“阳光扶贫”监管系统,通过“三层、四库、两端”大数据系统归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0多亿元,加强资金拨付、项目实施、收益分红等各个阶段工作监测,推进工作落实,实现大数据、信息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规范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宿迁注重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爱心人士、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同时,围绕“志智双扶”,通过正向激励等措施,提振困难群众攻坚“精气神”;通过落实培训政策、推动农村中小金融下沉等行动,打消缺技无钱“困惑”;通过“支书领头调结构”“党员示范工程”等活动,带动创业就业增收,“里应外合”,打赢脱贫攻坚战。

  宿豫区来龙镇12个村居联建的扶贫资金项目——嘉韵服装有限公司

创新服务,撑起民生“保障伞”

  宿迁市湖滨新区晓店镇建档立卡低收入群众陆科,2018年因尿毒症住院,合规医疗费用18.1万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大病保险报销、医疗救助费用合计13.94万元,报销比例为77%,还剩余4.16万元,大病补充保险又报销3.54万元,这样一来,合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累计达96.6%,极大减轻了其家庭的医疗费用负担。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宿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聚焦病、残、学、灾、老等深度贫困群体,创新建立“五位一体”保障体系,撑起民生“保障伞”。

  据了解,宿迁重点完善健康扶贫“四道防线”(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补充保险),低收入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下降50%,报销比例提高5%,2019年以来,低收入人口住院及特殊病门诊患者24.97万人次,报销费用6.51亿元;持续开展贫困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推动辅助器具适配“整村推进”,建成“残疾人之家”151个,完成残疾人托养2000多人次;积极拓展教育扶贫内涵,扶贫助学实现学前到高等、公办和民办、市内加市外、就学与就业“四个全覆盖”,连续4年开展“群”众扶贫助学活动,扶贫助学资金累计超6.5亿元;创新开展“因灾保险”,有效防止和缓解了因灾致贫、返贫;探索通过互助养老、签订家庭赡养协议等形式,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为减轻困难群众生活支出负担,宿迁还创新开展基本医保、基本养老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及主要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 “四项保险”代缴政策,特困户基本住房、因贫失学返学就学基本生活费、低收入农户用水和用电费用“四项补贴”政策,财政已累计代缴各类支出5.2亿元。此外,自2019年1月1日起,将农村低保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450元提高为520元。

  让广大人民群众拍手叫好的是,自2018年起,宿迁把农房改善作为脱贫攻坚的牵引性工程,将三大扶贫片区和省定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优先纳入住房改善范围,对特困家庭通过共有产权方式集中安置,实施“交钥匙”工程进行托底安置。到2020年,三大片区和省定经济薄弱村的844个自然村庄完成搬迁,6.2万户农村低收入家庭将在新农居开启新生活。

开发扶贫,锻造富民“强支点”

  这两年,宿迁市泗洪县曹庙乡瓦庙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刘佩华在乡村干部鼓励下,不出去打零工,在家发展藕虾套养。“技术上、销售上,村里有合作社专门帮,我去年就赚了不少,今年赚更多,超过30万元。”刘佩华说。

  刘佩华家的幸福生活,是宿迁落实开发扶贫成效的缩影。4年来,宿迁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家门口”就业和电商扶贫,加快提升增收辐射带动力,锻造富民“强支点”。

  ——着力打造优质稻米、生态河蟹等六大百亿级产业,初步形成“12338+N”的优势农业主导产业布局。“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农业重大项目295个,完成投资73.9亿元,且呈现出向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向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向重大项目集聚、向重点区域集聚的特点,全市生态高效农业面积已达234.9万亩,带动近15万低收入人口增收。

  ——优化布局园区经济,合理分布农业产业园和加工集聚区,使之成为产业扶贫主要路径。全市累计建成8个农业产业园区、4个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和一批重点乡镇加工园区,也是唯一拥有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的设区市,辐射带动效益明显。此外,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加工基地,招引“三来一加”项目,吸纳当地留守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已累计建成“家门口就业”项目1281个,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6.9万人,人均年增收1.46万元。

  ——推进电商扶贫,加快县乡电商孵化园(创业街)建设,依托淘宝大学、京东商学院、市县农广校等各类主体开展电商技能培训,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和基层党组织,探索实践“一村一品一店”“支部+电商”“流量扶贫”等电商扶贫模式,真正让低收入农户上网“无障碍”、产品“卖得好”,已累计创成“中国淘宝镇”25个、“中国淘宝村”174个,1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26万低收入人口在电商发展中受益。

  洪泽湖渔民丰收场景

聚力强村,激活发展原动力

  泗洪县瑶沟乡境内新汴河两侧的5000多亩水工建筑用地,长期被非法侵占。公共空间治理开展后,瑶沟乡广泛宣传,迅速推进,依法收回4800亩水工建筑用地,使之成为集体经济“财源”。

  发展村集体经济,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今年5月,宿迁在泗洪成功试点基础上,全面启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重点整治公私权属不分、公共利益受损等问题,已累计收回土地26.1万亩,收回资产60.1万平方米,1204个行政村通过空间治理村均增收10.7万元。事实上,聚力强村,宿迁还启动了振兴村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用好村集体经济发展事权清单、增收清单、改革清单,着力推进“两个收入一个领办”(即溢出土地收入、土地流转服务费收入和领办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增收模式。

  向改革要效益。深入推进强村改革,宿迁已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并持续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搭建村级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提供手续办理、土地整理等服务,拓宽集体收入渠道,已有1322个村完成股权设置,量化集体资产6.4亿。

  此外,针对“十一五”以来各类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宿迁进行全面清产核资、确权登记,按照资金来源和性质进行折股量化,股权分别由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持有,通过持股获取稳定收益分红,全市累计完成4.2亿元扶贫资金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向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发放分红收益1.4亿元,释放资产收益红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豪迈而坚定,正激励着宿迁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严要求、更实作风啃最硬骨头,用奋斗与担当共同书写反贫困斗争的人间奇迹,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少”。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锻造富民“强支点”,宿迁众志成城决战贫困奔小康

责编: 庄恩慧

苏ICP备10099057号-3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10007 版权所有 武进区融媒体中心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