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淹城、胥城遗址、常州运河在这里汇集交错,纵贯历史长河,有积淀更有传承。“阳湖精神”“苏南模式”在这里发源,成就“四户人家就有一个老板”的传奇,有激情更有实干。
多年来,湖塘镇始终强化“勇争一流、耻为第二”的追求,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氛围,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不断向集约、绿色、可持续转变,城区品质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全国综合实力百强镇的排名稳步提升,2018年位列第22位。
新起点上,湖塘镇自我加压、深耕厚植,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包容性、更让群众有获得感的发展,为全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做出更大贡献。
底蕴深厚 人杰地灵
湖塘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区域内的淹城遗址被考古证实为春秋晚期筑成,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遗址。恽南田开创常州画派,张惠言代表了常州词派。近现代以来,湖塘地区先后涌现出民主救国“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新闻教育家恽逸群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湖塘传统手工业最早以棉布、梳篦、猪鬃业闻名苏南。1949年4月武进解放后,湖塘逐步成为武进农副产品和城镇工业产品的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武进乡镇工业异军突起,湖塘镇两度获“中国乡镇之星”殊荣,并赢得“中国织造名镇”“红木工艺之乡”等美誉。2018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98倍和562倍。
深耕实业 创新创业
湖塘70年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纺织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0世纪50年代起,通过合作化运动和工商业改造,湖塘先后建立了棉织国营和集体企业12家。改革开放后,湖塘镇党委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方针,鼓励社队放开手脚兴办企业,1984年成为常州市第一个亿元镇。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县属企业、集体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更多的民营纺织企业在湖塘诞生。“每四户就有一个老板”是真实写照,湖塘也成为常武地区的经济大镇。
近年来,受环境压力和城市化影响,湖塘纺织行业加速洗牌,一批作坊式企业主动倒闭退出,瓯堡、伊思达、旷达汽车织物、众恒染整等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开始走特色化道路,迈向产业价值链高端。
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每到发展的关键期,湖塘镇都会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引导,鼓励品牌打造、研发创新、吸引各类人才等,保障和激励企业坚守实业、做大做强。湖塘镇纺织企业逐步向纺织工业园、城西工业园集中,湖塘纺织城、湖塘棉纱市场、湖塘四季青服装城、华盛服饰商场、新华联商场、新街服装城等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形成了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全产业链配套合作的纺织产业集群。
由镇到城 精致宜居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擎,加快补齐城镇化短板,湖塘始终坚持城市化发展战略,促进了环境面貌巨大变化。特别是在1993年武进市政府迁至湖塘后,湖塘抢抓机遇、争取支持,勇挑城市建设管理重担,积极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主城区面积从5平方公里拓展到了7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从基本没有,到快速公交、城市高架贯穿南北,地铁快捷便民,城市交通四通八达。城市配套从简单简陋,到教育、医疗、养老、公园绿地等资源集中现代化城区。管理模式从行政村、粗放式管理,全面转变为社区、精细化管理。全镇目前建成45个社区、117个住宅小区、5个商业综合体,呈现出楼宇林立、流光溢彩、商贸繁华的现代城市风貌。
以建设精致宜居城区为目标,集全镇之力推进拆迁攻坚、生态建设、长效管理工作。同时,积极落实改革试点任务,加快各项体制机制创新。如网格化集成管理工作,划分基础网格176个、专属网格58个,办结率达96.9%,每天格均事项上报数与走访服务记录上报数都位于全区前列。
以人为本 富民惠民
湖塘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以民为先”工作理念,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谱写富民惠民、人和业兴的乐章。
发展为民,发展惠民。湖塘每年将大部分的本级财力投入民生领域,构建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体系,“三社联动”“阳光议事园”、出租房屋“三色管理”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特别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同步提高的精神诉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都有一批民生实事项目推进落实,民生福祉持续得到较大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湖塘大力推动城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制定了21个具体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了61支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集中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嵌入文艺创作中,把重大活动融入主题教育、文明建设及典型宣传等活动中,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湖塘镇:潮头踏浪 实干争先
责编: 万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