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如今,江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得怎么样了?农村有了哪些新变化?农民收获了多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近日,省委宣传部、省发改委组织了乡村振兴集中采访,深入江南江北,走进田间地头,采撷一个个鲜活故事,感受江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新进展。
只有产业兴,才能百业兴,推进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最基础、最关键的任务。当前,江苏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向乡村产业延伸转变。
漫步句容市茅山镇丁庄村,一栋栋钢架大棚内绿意盎然,再过两个月,当地农民的“致富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丁庄葡萄”即将上市。近年来,这里的葡萄产业经历了从粗放种植到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的蝶变,小葡萄串起的特色甜蜜产业,正不断放大特色,谋求新发展。
“丁庄葡萄不仅卖得掉,还要卖出好价格,打造响当当的区域大品牌。”丁庄村党总支书记、丁庄万亩葡萄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方静是位80后“葡二代”,他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丁庄在全国劳模方继生的带领下,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形成了“丁庄葡萄”“老方葡萄”等一批知名品牌。如今,茅山镇葡萄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分散在1927户农户手中;建有葡萄产业类专业合作社7个、家庭农场5个。过去由于主体过于分散,单个农户、单个合作社的体量偏小、实力偏弱、市场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话语权。2015年8月,丁庄万亩葡萄合作联社成立,着力提高葡萄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虽说丁庄葡萄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必须对标找差距,拒绝大路货,抢占高端市场,实现增收致富。”
方静带着社员到日本考察,深感细节之间的差距。“日本的葡萄种植要求十分苛刻,长出来的葡萄每串都是35粒,每颗葡萄的大小也差不多。标准化种出来的葡萄不但串型漂亮、口感好,而且售价不菲。”这坚定了联社走向高端市场要效益的路子。
从日本回来后,方静带领种植户把葡萄改的改,砍的砍,按新方法种植。在心意农场陈志军的大棚里,圆柱形的巨峰葡萄每串35粒,每粒葡萄大小均匀,每串重量1斤左右。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种植的巨峰葡萄每亩产量约3000斤,市场价5-8元/斤,而这种外形、口感俱佳的葡萄每串能卖到30元,每亩产量约2000斤。
“走出去”让丁庄葡萄走上新发展道路,“引进来”则给扬州广陵区沙头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插上了科技翅膀。走进一个草莓大棚,竟飘出淡淡的水蜜桃香。“这是我们的新品种‘桃熏’,兼有草莓的酸甜和水蜜桃的清香,刚上市时卖到30多元一颗。”草莓研究专家、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高红胜老师告诉记者,这些草莓采用架式栽培,9月份栽苗,一个月开花,一个月结果,11月份就能上市,可连续开花结果5次,到来年6月下市,比常规种植提前一个月上市,晚一个月下市。
农业园副主任张玉华介绍,2016年底,扬州市—扬州大学园艺产业技术研究院落地园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园艺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高老师就是校地合作后园区请来的专家。
大棚里不时出现滴滴答答的水流声,高红胜解释,这是营养液在通过管道输送给植株生长。他指着在角落的几个大桶告诉记者:“采用我们自主研发的草莓营养液,只需常规肥料用量1/3,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大桶里配上一个月的量,通过自动给肥机器定时定量供肥,确保草莓品质稳定,红颜含糖量最高可达19%,比传统种植方式高30%。”这套自主研发的装置成本只要几万块钱,如果从国外进口得花上几十万元。
草莓是设施园艺中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一二三产融合的典型。但栽培过程中,极易受到多种病虫的危害,让种苗从母体就不带病毒,成为草莓生产优质、高效的基础。
在园区全国首例草莓无病毒苗立体繁育基地,记者见识到了结出“黄金”的草莓苗。通常情况下,一亩地能繁育5万株草莓苗,但在这里,缠绕在钢架上立体式生长、喝营养液的集约化育苗方式,让一亩地可采25万棵苗,每棵苗售价按2元算,一亩地能入账50万元,刨去10万元成本,效益十分可观。
让农民增收致富,这是农业专家和产业园共同的愿景。沙头镇副镇长卞启清告诉记者,经过多年努力,园区已由最初的扬州市“菜篮子”基地,转型升级为集生产、加工、流通、观光、研发、示范、推广等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发展平台。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包括工商企业负责人、返乡农民、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员创业就业。
“通过建立校地产业研究院,构建起新型的合作关系,专家团队将实验室建在了田头,科研成果在田间成功熟化落地,有效破解了专家无熟化基地、政府无示范平台、农民无品种技术的大难题,打通了“产学研推”的大脉络,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广陵区副区长黄艳告诉记者,该区将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进一步放大校地合作优势,打造新一代蔬果种苗繁育基地,加快“产学研推”一体化,探索一二三产+科技的新融合,真正把专家引进来、留下来,把产业带起来、强起来,把农民聚起来、富起来。
【乡村振兴·江苏实践】产业兴,转型升级结构优
责编: zhuange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