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有近500人进入过太空,而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却只有12个。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七〇二所副所长、“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叶聪就是其中一个。
2012年6月24日,叶聪驾驶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创造我国载人深潜的新记录。现在他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搭乘自己设计的潜水器,探底海洋1万米。
最深处!向地球“负极”冲刺
去年,叶聪入选全国百名“改革先锋”。“深度参与到国家科技进步的进程中,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叶聪说。
2001年,叶聪大学毕业来到江苏无锡的七〇二所工作。第二年他就迎来“十五”863重大专项——“蛟龙号”立项。第三年,刚刚24岁的他,就成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
“蛟龙号”项目副总设计师胡震曾介绍,当时所里项目少、收入低,一些大学生都跳槽了。“而叶聪心沉得下来,喜欢钻研,处理问题有条理,我们觉得靠谱。”
“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从草图到完工图,叶聪足足修正几百遍。他熟悉每一个部件,操作时间准确到秒,这也让他成为深潜任务的最佳人选。
38米、50米、3757米、7020米……如今,叶聪已参与下潜任务多达50多次,10年光阴,“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在他和他同事手中成为现实。
每一次下潜深度的突破,都展现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叶聪自豪地表示,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目前仅有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和中国。“我们深海探测的计划,跟国家的发展步伐紧密相连。”
2016年,中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项目立项,37岁的叶聪挂帅总设计师,开始探索万米的太平洋海底。1万米,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地球“负极”。“7000米级的下潜深度已经覆盖海洋面积的99.8%,剩下的0.2%被称之为深渊。”叶聪表示,深渊大部分是地球板块‘挤’出的海沟,也是地震频繁的地带,这里藏着科学家的梦想,也是绘制海底宝藏图的重要地方。
最挑战!深度背后是极限制造
在茫茫海底感受如何?3个人“匿身”直径2.1米的“蛟龙号”球舱,抬头不见天、低头不见底,蜷缩状态工作足足12个小时。 这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考验。叶聪经历过2小时与母船失联,也经历过故障。“有一次2000米处发生潜水器报警,有可能出现壳体漏水或短路。”叶聪没有立即上浮,冷静地选择继续检测。类似的困难,叶聪和同事遇到过不少,他们拿到足够多的故障参数,为深潜积累大量宝贵的数据。
“热液区、冷泉、深渊……极端环境有科学家感兴趣的神奇现象,绘制海洋宝藏图,必须深入这样的极端环境。”谈起海洋探索,叶聪娓娓道来,“蛟龙号”在印度洋4个热液区成功发现27处海底“黑烟囱”(海底热泉)。“烟囱”中心温度有300多摄氏度,喷涌出的“黑烟”含有高浓度硫化物,但却存在着蟹类、蠕虫等不少生物,形成一个“黑暗生态系统”,具有极大科学价值。
“这是探索边界的工作,无论是深度、温度、压力、浑浊水流,都面临极大难度和风险。”“蛟龙号”在7000米处的压力是700个大气压,而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还要增加400余个大气压,由此引起的高压、密封、腐蚀、绝缘等技术难题,对潜水器的结构设计、材料等,都提出巨大挑战。
“要满足这些不同的指标要求,需要突破以往的设计方案和材料。”叶聪表示,把一些指标做到极致,“从‘先进制造’到‘极限制造’,只有做得越多,才知道我们的极限在哪里。”
最青春!打牢自主可控“地基”
“我们现在属于工作任务比较饱和,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一群人。” 今年才39岁的叶聪是年轻的,但他笑道,去年统计团队的平均年龄是34岁,基本上都是85后。
“蛟龙号”研制的同时,叶聪还担任“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如果说“蛟龙号”是“跨栏”,2009年立项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就是“深蹲”,特点是我国自主技术的大量应用,国产化率达到95%。目前“深海勇士号”正在海上作业,将探索海底塑料污染的问题。
两年前,由叶聪主持研制的世界最大全通透的载客潜水器“寰岛蛟龙”在三亚运营,填补国内观光潜水器市场空白。同时,团队也在开展水下建筑物检测工作。
在团队中,越来越多的“叶聪”在成长。“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奋斗、自信是年轻人身上的重要时代气质。” 叶聪表示,年轻人喜欢做比较酷、比较前沿的事情,他们共同肩负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重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誉,无限的动力。
【爱国情 奋斗者】叶聪:极限深潜,刷新中国“潜力”
责编: jiangca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