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近200多位专家来如皋对接,达成合作协议28份;引进国家级人才4名,招引高校毕业生并签订意向性协议来如工作138人;协助企业申报省级以上项目10个,获得立项2个;参与新建各类研发平台7个、新建孵化器5个……这是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来如皋挂职一年交出的“成绩单”。一年来,科技镇长团已融入该市人才引育、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助力如皋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对接产业搭建载体
创新产学研模式
“我们专注于生产研发先进封装、显示、未来照明及LED上游核心产品。”海迪科(南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智江告诉记者,企业组建了省级博士后创新工作站,获批百余项国内外专利。
海迪科的人才荟萃得益于科技镇长团的支持和帮助。科技镇长团到任后,全面了解该市龙头企业和产业特色,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专家教授、企业精英来如考察交流、对接洽谈。就在不久前,海迪科与吉林大学依云骥教授团队合作的聚合物mini波导背光和深紫外先进封装两项技术开发项目签订意向协议。
“科技镇长团要当好导演,帮助企业演好主角。”瞄准上海良好的科技创新资源,科技镇长团充分发挥4名上海籍团员作用,先后组织36家企业与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产学研活动6次,形成校企合作项目8项;组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2名专家教授赴长江镇召开“党建助推产学研合作座谈会”,有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共赢。
现如今,对大多数如皋企业家而言,“科技镇长团”已从一个高不可攀的陌生名词变成一个“接地气”、受欢迎的“专家团”。相比前几年,团员们在走访企业时,遇到敷衍推诿的少了、热情接待的多了;半信半疑的少了、主动咨询的多了。“不少企业主动邀请我们再次调研,希望我们帮助企业多引进一些高端人才、先进技术,企业的信任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认可。”科技镇长团团员佘小宇如是说。
化身“红娘”牵线搭桥
当人才引进伯乐
去年11月,吉林大学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进一步汇聚创新要素和人才,不断提升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能力;
今年3月,组织代表团赴吉林大学开展“高校行”活动,形成有效科技人才对接成果14项;
今年7月,一场围绕如皋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展开的德国华人华侨科技工商协会博士团“如皋行”项目路演活动吸引了不少如商的眼球,为该市项目发展演绎了未来新的方向。
科技镇长团的成员,熟悉科技工作、社会联系面广,他们充分利用高校院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自身人脉资源,创新建立信息与资源共享平台,共收集梳理企业有效技术需求180多项,并在第一时间将需求信息在各自派出单位网站、平台、微信群等进行发布,精准对接高校院所专家学者和最新科研成果。化身科技“红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邀请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李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等国家级高端人才40余人来如考察洽谈;组织全市52家企业、8家医疗卫生单位赴重庆、成都等地开展校园招聘活动,287名应届毕业生与企业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短短一年时间,科技镇长团成功引进了复旦大学研究员王亚军创办成立南通澳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地区高层次领军人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吴明红在该市设立上海环境健康研究院如皋分院;促成上海财经大学博士武英涛领衔的大数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吉林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冯增铭的汽车发动机正时链系统等多个项目意向落户。
扎根基层服务大局
助推高质量发展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创新驱动作用?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采取以老带新、集中调研和个别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开展调研,累计走访企业超过1000家(次),积极为如皋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
“初期,科技镇长团是‘双面胶’,一面贴着科研院所,一面贴着企业。但现在,科技镇长团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当‘双面胶’,更要当好‘智囊团’。”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团长孙恒认为,随着产业创新、区域创新需求的带动,科技镇长团也面临转型发展的需要。
为此,科技镇长团围绕创业项目培育、小微企业孵化、优秀企业加速等需求,主动参与优质创新资源与服务资源的聚合服务;聚焦“创新型平台创建”,以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团队为依托,企业项目转化落地为目标,先后协助推进了吉林大学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东华大学尖端纤维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模具产业研究院、乌克兰科学院单晶实验室等平台创建工作,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推动创建市级互联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形成如皋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除了全情投入地方科技人才工作,我们还深入基层做好挂钩服务工作。”孙恒介绍说,团员们沉下身子,深入一线,通过开展联系部门、挂钩镇村和企业的谈心谈话以及“走帮服”等活动,切实帮助和解决了基层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帮助解决了宏茂特钢技改升级、恒阳化工技改项目提前开工等相关问题,全力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江苏如皋:科技镇长团,当好高质量发展“智囊团”!
责编: zhuange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