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炎热气候已近尾声。走进苏州高新区,“项目突破年”的热力,依旧一浪高过一浪。
今年1至7月,高新区实际使用外资4.52亿美元,同比增长58.3%,增幅列全省高新区第一,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中美贸易摩擦大环境之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牢牢抓住“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牛鼻子,这里的未来更让人期待。
围绕产业链培育价值链、部署创新链、优化生态链,打造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这个出道27年的老牌国家级高新区,正凝心聚力,赋予“高”“新”更强大的内涵,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再出发。
关键词:项目突破
优化存量、做大增量,新动能壮实“产业强区”龙骨
“泥巴和和、模具套套、炉子烤烤。”对公司的生产工艺,NGK(苏州)环保陶瓷有限公司员工用这三句话来概括,听起来毫无出众之处,但做到极致,成就的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
这家位于高新区鹿山路58号的日资企业,生产的是貌不惊人的汽车尾气陶瓷净化装置。别看这蜂窝状的东西体积不大,但展开后表面积不比足球场小。在中国,该公司产品在汽油车市场占有率超过50%,柴油车市场占有率达到三分之二左右。
产品得力,市场给力,企业更有活力。
公司日籍总经理长良直用流利的中文告诉记者,从2001年成立时的投资2700万美元到现在,NGK已先后实施4次增资、9次扩产。最近的一次更是达到1.5亿美元。待到第二工厂投产后,NGK的年产值将翻番,达到50亿元。
“轻量化、高强度、耐用性”,三个核心关键词,凸显的是爱尔铃克玲尔汽车部件(苏州)有限公司的最新技术。
这家同样落子于高新区鹿山路的全球知名汽车密封件供应商,已成为奔驰、宝马、奥迪、路虎、福特等全球著名汽车品牌供应商。公司总经理陈虎说,凭借德国总部与自身的强大研发能力,他们正向新能源方向转型,燃料电池是今后发力的重点之一。
一“高”一“新”,两家企业的茁壮成长,折射出的正是高新区攀“高”追“新”的发展路径。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我们始终清醒而坚定,高新技术和产业是推动发展的最重要指标,好项目和大项目是筑牢经济的‘压舱石’。”在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长吴新明看来,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
为此,今年以来,无论大会小会、还是日常工作,“项目突破”成为高新区全区上下的高频词。依托“日资高地”的雄厚基础,高新区已集聚550多家日资企业,越来越多的欧美企业也慕名而来。
法国知名生物制剂公司梅里埃来了,一期投资4.6亿元,开建体外诊断产品生产基地;知名芯片设计公司硅谷数模来了,计划在苏打造百亿市值的全球总部。
德国的肖特集团又来了,作为欧洲最大的特种玻璃生产制造商,将增资2135万美元,明年达产后产值将翻番;美国500强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同样开启了在高新区的新征程,二期项目将新增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并设立区域性研发中心。
“珍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高新区人依托完善的产业链精准招商,用一个个优质项目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壮实“产业强区”的龙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今年以来,高新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等五大先导产业,新增外资项目33个。到年底,确保实际使用外资超7亿美元,其中,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超10个、总部或功能性机构10个。
关键词:创新驱动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招才引智增强区域竞争力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提升。
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高新区人从源头抓创新,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决心与定力。
从事招商工作20余年,区商务局副局长谢明华对高新区的发展了然于心。
他清楚记得,上世纪90年代,开发建设刚起步的高新区抢抓机遇,脚步飞快,“学招商,到新区”,周边板块纷至沓来,取经探宝。
如今,27年过去了。面对资源瓶颈制约、发展方式转变,高新区人看似放慢了脚步,实则开启了新的谋篇布局。
行走在高新区核心地带——苏州科技城,方圆25平方公里内,大院大所林立。这两年,高新区先后引进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清华苏州环境研究院、北航苏州创新研究院、中国移动软件技术研究院等近百家“中字头”“国字号”院所平台和研发基地。
这些“聪明的大脑”目标明确:以产业为基础,从产业出发,为产业服务,全力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造出更大价值。
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十年磨一剑”,设立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项目30余家,完成百余项目的成果转化,累计实现产值逾300亿元。清华苏州环境研究院“三年上一个台阶”,吸引21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驻,集聚一大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年产值超1.5亿元……
成绩让人欣喜,目标更催人奋进,激励着高新区继续向着创新的源头迈进。
走进吴新明办公室,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5份设计方案摆在案头,最是醒目。
今年3月,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签约落户高新区。作为该区全力引进的重大项目,从接洽、考察到成果落地,前后花了不到3个月。如今,设计方案已经过专家评审,等待最后定标,招生计划也已同步提上日程。
不得不说,除了南大的名气,高新区此次出手速度之快,是给人的又一深刻印象。这样的快,源于高新区对创新、对人才的渴求,更源于对自身发展的清醒认知。
“作为苏州城市‘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翼,高新区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创新链上游存在短板。更何况,苏州制造业体量那么大,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全国排名前三,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何来由大到强的转变。”吴新明说,“就像美国的加州大学有UC伯克利、UC圣地亚哥、UC洛杉矶一样,南京大学也可以有NU苏州;正如斯坦福和硅谷相互成就一样,届时拥有2万学生的NU苏州,每年如有20%的毕业生选择留下,那么对高新区乃至苏州全市的创新创业氛围提升、人才集聚培养、制造业转型升级,都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慢与快之间的统筹协调,厚积薄发与远见卓识的相得益彰,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埋下良种。今年上半年,该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59%、55.8%。力争到明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新能源产业产值实现倍增、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增长30%以上。
关键词:优化生态
服务于每个环节,“资金+平台”构建一流发展环境
今年3月,高新区产业转化促进中心(招商中心)成立,建起从项目谈判到落地建成、竣工投产、生产服务全过程的综合联动协调机制。
这是高新区聚全区资源、举全区之力,优化发展生态的又一“大动作”。
“非常幸运。”26岁的严洁冰因成为其中一员而自豪。奔走于辖区内的日资企业,飞赴大洋彼岸的欧美企业,她与那些外国企业家如老友般,聊生活、谈发展、谋未来,畅所欲言。因为商机,往往隐藏于嘘寒问暖之间。
如今,在新成立的招商中心里,已有18个和她一样的专业招商人员,他们活力充沛、干劲满满。成立至今的5个多月来,除了已签约落地的项目之外,在谈项目超过100个。
服务是竞争力,更是生产力。以更优质服务构建一流的发展环境,科技金融、平台载体……涉及高新区产业生态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在发力。
“企业走到今天,离不开高新区的一步步扶持与帮助。”位于浔阳江路70号的“天准科技”,是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上市庆功会上,企业负责人徐一华的这句话发自肺腑。
2009年9月,有着微软背景的“天准科技”落户苏州科技城仅2个月,就获得了高新区国资公司科技城创投及苏高新创投的800万元扶持资金。此后,看着企业逐步站稳脚跟,两家创投公司又根据协议,以640万元转让20%股权,将持有企业股权比例下降到5%。
一度,他们的做法还引来同行的不解,“创投难道不是为了收益?”他们的回答很坦率:“只为企业发展,不与企业争利。”
如鱼得水般在高新区优质的创新生态链里做大做强,“天准科技”不是个案。
高新区经发委副主任刘辉说,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依托“科技成果转化贷”,总规模30亿元的“高新贷”,以及太湖金谷、金融小镇等新经济业态,为优质项目对接全链条资本市场。
同时,以“百日攻坚”“退二优二”“三优三保”为抓手,在破解低效用地转型难题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狮山上市总部园、大数据产业园,以及狮山商务创新区、中日创新谷等载体建设,让优质项目在更高平台上提升发展空间。
今年春节,一封信的温情故事在高新区企业间传扬,收获了满满的信心与凝聚力。在这封由吴新明亲笔签名的新春贺信里,高新区人真诚地表达了对企业的美好祝愿,并诚邀广大企业家携手共进,争创事业发展新高。
细微处见真章,寻常处见功力。苏州城西,正悄然积蓄着能量,再创发展新优势,为推动苏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记者 李勇 黄亮 刘晓平 周建越)
苏州高新区突出“产业”,强化“双招双引”,以“项目突破”再创发展新优势
责编: zhuangen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