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戈壁深处,骄阳似火,近50摄氏度的地表温度下,一台防爆挖掘机正伸展巨臂,不时扎地挖土、翻转倒斗。驾驶舱内,一位头戴防弹头盔,身防弹背心的男子娴熟而又谨慎地进行着哑弹排除操作,他黝黑的面庞上,此刻已挂满豆大的汗珠。10分钟、20分钟……“报告,1号哑弹已安全挖出!”半小时后,远处哨所的对讲机里收到这样的消息,不少人长舒了一口气。
排哑弹
效应场上,成功独自执行此次排弹操作的,正是火箭军某部班长、一级军士长盛德华。入伍26年,这位来自江苏盐城市大丰区的老兵有14年扎根在荒无人烟的西部戈壁,在险象环生的哑弹挖排岗位上成长为一名排弹专家,用忠诚和信念在大漠戈壁书写新时代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本子越来越厚,哑弹的“脾气”越摸越透
效应场
徒步穿行戈壁荒漠1600余公里,搜索弹着面积1900多平方公里,盛德华先后成功挖排哑弹1200余枚。这些数字背后,是他500多次面对生死考验,数十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回想起当初申请来到效应场的决定,盛德华说他从没后悔。
“谁敢排哑弹?”2004年某武器毁伤效应试验场组建后,开始挑选哑弹挖掘排除操作号手。巧的是,挖掘排除哑弹必须驾驶防爆挖掘机,而他入伍后在各个岗位上熟练掌握挖掘机、推土机等8种机器的操作。
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盛德华回到连队,当晚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在被窝里写下一份3000多字的申请书。有人提醒他戈壁荒无人烟,排弹随时有生命危险。也有人说那里“就是一个靶场”,工作根本没人在意。面对各种声音,盛德华没有退缩,在他心中始终有个梦想——当兵就要上战场。“靶场再偏,也是武器效应试验重要末端。”
与士兵在一起
一本稍显破旧的小本子,记录了盛德华从“门外汉”到“技术尖兵”的成长历程。作为哑弹排除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深知不付出百倍的努力就是拿生命当儿戏。
弹道方向确认、画出方向标识、探明导弹侵彻度……盛德华从最基本的技能和专业开始学起。在专业装备没有配备到位的情况下,他用普通挖掘机代替防爆挖掘机,用废旧弹壳模拟哑弹反复进行操作训练。每次执行完任务,他都把关键环节记在本子上,有空一个人琢磨,从看似偶然的细节中捕捉灵感,寻找规律。本子越来越厚,哑弹的“脾气”他也越摸越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在某工程兵科研所组织的多种型号导弹武器哑弹排除科目考核中,盛德华取得了全优的成绩,成为原二炮部队唯一一名具备多种型号导弹武器挖掘排除操作技能的士官。
环境再苦,也要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
排哑弹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百里无人区,风吹石头跑。”这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被戍守效应场的官兵们用来形容哨所周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夏战酷暑,冬战严寒,昼搏生死,夜抗孤苦。在效应场哨所,每一位在这驻守的官兵都要承受生理和心理的极限考验。
“最初,哨所只是一辆改装的小巴车。”盛德华告诉记者,他刚来的时候是夏天,车内气温极高,温度计都爆掉好几根。除了高温,沙尘暴更让他印象深刻。“沙尘暴来的时候,黑压压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沙粒直往哨所里钻。”盛德华清楚地记得,沙尘暴后,窗台上沙土堆了好几厘米厚,大家的锅碗、米缸里全是沙子。
植树
效应场外围,记者见到一座座砂石堆,砂石堆前一道深沟笔直地向远处延伸。提起这道防洪沟,部队长车朝阳不由竖起大拇指:“有这座‘长城’守护,效应场安全没得说!”
春末夏初,山上的冰雪融水经常会冲刷到效应场周围,对场地造成影响,为提高效应场的警戒和防洪能力,盛德华决定修筑一条防洪沟。为抢在冰雪融水赶到前完工,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几个馕就驾驶挖掘机出发,直到天黑才返回哨所。
挖掘机视野不广,凭借在挖掘哑弹中练就的过硬本领,在没有参照物的茫茫戈壁,盛德华把防洪沟挖得几乎和尺子量过一样直。仅用19天,一条45公里长的防洪沟顺利完工。
茫茫戈壁滩,两棵早已枯死的胡杨站在效应场前屹立不倒。“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胡杨成为盛德华和战友们强大的精神激励。他一次次告诉自己:“环境再苦,我也要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
荣誉墙上,“砌”满上百名战士的青春
荣誉墙
哨所进门右侧,有一面特殊的“荣誉墙”。墙上没有画像、没有锦旗,墙体被做成石阶状,摆满大大小小刻字的石头。“00后”、哨所新兵王振江望着这面墙告诉记者,他希望有一天,这面墙上也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石头。
艰苦的环境,曾让许多刚到哨所的新兵一时难以适应。盛德华明白,哨所官兵在后方默默奉献,他们的坚守值得肯定与激励。
在他的倡议下,哨所官兵自己动手,修建了这座“荣誉墙”。他们约定:凡是在哨所工作3个月以上、表现优秀的战士,都能在戈壁滩上挑一块石头,在上面写上一句话并刻上自己的名字,永久地放在这面墙上,作为在哨所奉献青春的证明。
“岗位再小,也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盛德华说。如今,这面荣誉墙上放满大大小小近百块石头。“他考上军校,现在是一名军官”“他两年前退伍,回老家成家立业”……盛德华抚摸着面前一块块石头,如数家珍。
“耐得寂寞堪进步”——这是盛德华在属于自己的石头上写下的话语。送走一批批战友,盛德华仍然选择留在哨所,留在戈壁大漠。这些年,为让官兵们在哨所更好地工作生活,在他的带领下,哨所修建了蓄水池、通上了电。在他们的努力下,哨所门前的盐碱地上,红柳和沙棘顽强生长,原先荒芜冷清的哨所越发有了生机。
“盛班长不是让我们去做事,而是带我们去做事。”王振江记得,老班长盛德华一次次对战友们的无私帮助。
哨所图书室内,记者见到盛德华撰写的《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指南》。“8000多字!字字句句都是干货。”部队副政委许青感慨说。
谈起编写这本操作指南的初衷,盛德华坦言当年部队工作调动,他担心自己会离开哨所,便利用休息时间,整理操作技巧、总结经验教训,“让大家能用得上”。他总结出弹头在不同条件下爆炸的爆炸毁伤效应和落地后运动轨迹特点,总结出“找弹洞、探弹道、看弹迹”三结合的排弹方法,写出《哑弹挖掘排除操作指南》。成稿后,得到上级机关和科研院所专家们的认可,填补部队哑弹挖掘排除军事训练教材中的一项空白。
岗位有大小,但奉献和追求没有大小。“在岗一天,我就要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把这份坚守和使命更好地传承下去。”盛德华说。
【最美江苏兵】致敬!扎根戈壁滩的军中“胡杨”
责编: jiangcaiting